千帆竞发奔富路
——竹坪乡实施精准扶贫纪略
■ 卢 波 王 涛
一栋栋新居沿路而立,郁郁葱葱的茶园长势喜人,宽阔平坦的通村公路直通村民门口……盛夏时节,走进竹坪乡安河口村,眼前呈现一幅幅美丽画卷。
与安河口村一样,竹坪乡17个贫困村的群众收获了精准扶贫带来的实惠。今年来,该乡围绕一个省级重点贫困村、5个县级贫困村整村出列,创新精准扶贫工作方法,精准发力,全面完成建档立卡,2379户6893人贫困人口有了 “身份信息”。整合资金,统筹社会各方力量,形成合力……扶贫攻坚,正改变着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面貌。
扶贫搬迁促脱贫
“我家的房子正在装修,10月就能搬家入住。”沈家营村6组贫困户汪秀燕满脸笑容的说道。汪秀燕以前居住的地方水路不通,房子早已变成危房,去年底被评为贫困户。精准扶贫开展以来,该村修通到该组的通村公路,解决了不通路难题。今年,该村2组部分贫困户纷纷响应异地扶贫搬迁政策,实行分散安置,汪秀燕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该乡通过政策宣讲、农户申请、入户核查、村级评议、乡镇审查,逐村逐户摸清搬迁贫困对象,锁定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1352户3996人,做到了应搬尽搬,不漏一户、不错一人。为防止贫困户因搬迁大量举债,建立示范点建设样板房,让贫困户实地参观考察,改变了群众“只认可三间带一厦,不知道一平方米到底有多大”的传统观念,消除了面积小、不够住、盖不起的顾虑。
产业带动促增收
减贫脱贫,关键还在产业。该乡围绕以茶叶为主,花生、油料为辅的产业发展战略,扶持建设“一村一特、一村一品”,通过主打“特色农业扶贫、村企共建扶贫、乡村旅游扶贫、劳务经济扶贫”四张牌,大力培育富民主导产业,使贫困群众实现近期增收有保障,远期增收有潜力,不断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全乡共发展花生1.5万亩、油菜1.4万亩、黑花生600亩、拐枣1500亩等。
安河口村2组村民王正兵家,在该村陈家岭黑花生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带领下,发展黑花生2.5亩,年均收入5000元。该村为拓宽贫困户产业发展格局,新引进黑花生种植,并成立合作社,免费为贫困户提供种子、肥料和种植技术。贫困户种植的黑花生,合作社以5元/斤收购,销售到县城寿康、新城等商超,解决了贫困户种植难、销售难等问题。
能人帮扶见实效
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该乡大力实施“能人创业回归”工程,探索贫困户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三跟三走”产业扶贫新路子,实现能人创实业、带动群众创家业的精准扶贫大格局。截至目前,陈广宝、潘臣斗等一大批在外创业能人回乡领办产业,发展3000亩无性系茶园、4200亩核桃基地、成立专业养殖合作社5个。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能人大户的带动作用,实施“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进一步完善“龙头带产业、产业带基地、基地带农户、大户带整村”的有效带动机制,带动1000多户贫困户,每年增收5000元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