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县农业局按照“精准扶贫、青年先行”的思路,将我派驻到擂鼓镇开展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工作。带着局领导的嘱托和全局上下的期望,我努力践行着一位青年干部向贫困宣战的誓言。
走访是驱逐陌生、了解民声的最好途径。我避开农忙时间,与群众“对着干”:农忙时,晴天不访雨天访;农闲时,正午不访早晚访;酷暑时,白天不访夜间访。走访中,我发掘了郑维龙、高瑞方等脱贫示范户和林先胜、李文元等“竹山好人”身边典型,营造了“精准脱贫、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村干部李文元被村民称为“皮包”文书,无论到哪里他都挎着一个鼓鼓的皮包,村上所有的核心档案基本都在村文书肩上的皮包里。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我能理解,390户1444个人的档案,一直装在文书皮包里的那份沉重和责任。于是,我通过搜集整理,收录了村里1444人的基本情况。以“帐、表、图、册、卡”为基础,以科学管理每位贫困户为突破口,建立健全各项村务管理制度,建强基层组织。
“要想老乡富得快,规模经营新业态”,这是我在走访中真切的认识。全村390户农户,脱离贫困线的主要经济来源就是靠出外打工。在做完村产业发展现状调查后,我发现唯有创新,才能致富。近两年,我通过外引内联,培植塘溪生态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3个,组建村级扶贫协会1个,引导贫困户创新思路、参与规模经营,最终让碾盘农业产业实现“一主三辅二拓展”发展格局。
联合多方资源,提供科技支持。我充分利用农业部门的职能优势,先后联合科技局、畜牧局等相关部门,适时给予生产技术指导。截至7月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5人,组织各类技术人才培训8人次,培植科技示范户5户以上。养殖大户熟练掌握了技术后,还义务指导并带动周边43户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实现增收。
一年多来,我的皮肤黑了,可我的心更加贴近百姓了。擂鼓镇政府镇长罗淳见我一副开“后八轮”的师傅模样,给我取个外号“八轮”。他解释说,“八轮”动力强劲、带动力强。看似调侃,但我明白这是对我工作的肯定和更多的期待。未来挑战会更多,我会始终坚守阵地,用青春践行誓言。
(作者系县农业局驻擂鼓镇碾盘村工作队队员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