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过一座山坡,车在路边停下,途径一段泥巴小路,从一个农家院外墙绕过去,村妇幼保健员杨慧指着靠山脚的土坯房说:“那就是余云的家。”这日是余云出月子的第二天,大女儿袁进把弟弟抱在屋外玩。医务人员一进门,余云的丈夫袁慎洁就像见到恩人一样迎上来,说着“领导操心、关心,跑了路”等朴实的感谢话。
余云家住两间半土坯房,常年的烟熏火燎,已看不出墙体本来的颜色,只有墙上贴的一排奖状显得格外鲜亮耀眼,那是大女儿袁进挣的学习奖状。
这是一个特殊家庭。余云53岁,患有先天性手足运动障碍,不能站立,跪地膝行。丈夫袁慎洁现年68岁。盼子心切,这对高龄夫妇于今年7月8日生下二孩,为这个家庭增添欢乐的同时也增加了更大的困难。在县妇幼保健院住院生产期间,他们只交了300元住院费,无钱吃饭,医生护士就主动掏钱帮他们买饭。医院除进行费用减免扶持外,积极与媒体联系,进行呼吁帮助。虽然余云顺产出院多日,但其家庭的困难、孩子的健康成长一直牵挂着医护人员的心。他们在院内发出倡议,动员职工为余云捐款捐物,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特困残疾母亲的关爱,彰显了妇幼人“医者仁心,大爱无疆”的良好医德风尚。
在回访中,院长曾文洁将医院职工捐献的5380元现金和衣物交到袁慎洁手上,嘱咐他合理安排使用。儿科医生胡艳丽为新生儿袁星称体重、量身高,进行抚触按摩及20项神经检查,教他们日常喂养及护理知识。妇女保健科医生汪云为产妇余云做了妇科检查及血压测量等,传授他们产后康复知识。县妇幼保健院院长曾文洁表示,对这个特殊的家庭医院将给予特殊的照顾,将产妇和儿童的健康纳入两个系统管理,对于健康问题进行持续关注,医院能够提供的健康检查和后续服务将实行免费。
袁慎洁人老体弱,10岁的大女儿袁进成为家里的主要帮手。袁进非常懂事,自弟弟出生后,她这个暑假都没玩过,每天除了写暑假作业外,还要帮爸爸分担家务,做饭、洗衣、喂猪,弟弟哭闹时,她还得给弟弟冲牛奶,抱着转。袁进是复兴中心小学三年级学生,成绩优秀,多次被表彰为模范学生。
县妇幼保健院把回访患者和下乡走访作为医院加强行风建设,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促进履职尽责的一项有效举措。建立了回访长效机制,成立患者随访小组,坚持每年2次,每次集中15天至30天时间,由院班子或科室主任带队,提前收集好住院患者资料信息,拟定回访方案和日程安排,派出对口专家医生,对病情典型、家庭贫困和需要做进一步康复指导的出院患者进行回访,全面了解百姓对医疗保健的需求。
回访病人,找服务差距。询问患者出院后的健康情况,根据各患者具体情况指导患者用药、康复训练,对患者进行复诊,为村民解答医疗保健问题。向患者及其家属征求住院期间对医疗、护理、检查、检验、取药、收费等各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对各项工作的真实评价和感受,并留下相关医护人员电话以方便群众健康咨询。
走访村医、保健员及干部群众,推介医院业务开展情况、前沿技术、专科特色等;宣传妇幼健康服务业务,普及妇幼健康知识,加强村级业务指导。
坚持问题导向,狠心整改提升服务质量。近三年,县妇幼保健院通过回访、走访,收集意见建议400多条。医院对意见建议进行梳理分类,开展集中讨论,进行回访总结和通报,提出整改意见,明确整改督导部门负责具体督导落实,建立整改台账,提高了回访效果。根据调查意见,医院先后投入500多万元,添置设备,改造住院条件,优化科室布局,方便患者就医;对病人反映强烈的个别服务态度差的医护人员处理5人,调整岗位7人,降薪处理3人。
开展“假如你是一名患者,你希望得到什么样的医疗服务”的换位思考讨论,对医务人员的文明用语、服务忌语作出规定性要求,畅通有效的投诉管理机制,病人满意度大大提高。加强全员从业道德培训,提高五种意识:提高大局意识,树立“院衰我耻、院兴我荣”的集体荣誉感;提高危机意识,以“医疗质量就是生命线”的安全意识和“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勤奋精神投身工作;提高责任意识,要以救死扶伤为天职,加强职业认同感和使命感,立足岗位,履职尽责;提高奉献意识,树立标杆与模范,营造讲奉献、比奉献的环境氛围;提高服务意识,要以患者满意为目标,以优良的技术和沟通为老百姓提供优质的医疗保健服务。
通过开展“回访”活动,让广大医护人员思想受到教育、心灵得到震撼,达到“了解群众疾苦、增进医患沟通、送去党的温暖、带回职业营养”的目的,树立了良好的妇幼人形象。

在得胜镇复兴村余云家走访座谈。

为新生儿做体检。

县妇幼保健院院长曾文洁为余云送去捐款。

为余云测血压。

为余云做产后康复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