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多媒体数字报

2016年08月27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0000
本期导航 往期回顾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检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众志成城挪穷窝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16年08月27日  查看次数:次  
  8月15日,记者来到城关镇窑沟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一栋栋庸派小洋楼拔地而起,美观精致,院落里传出阵阵欢声笑语。说起住房的事,贫困户范传斌笑得合不拢嘴:“过去房屋建在山脚下,一下连阴雨就山洪暴发,一家人忙着在屋后排水,夜里不敢在屋里睡觉。如今搬到公路边上,住房条件改善了,吃水、行路方便了,靠种菜种果树致富有望了。”
  贫困户范传斌住新房、兴产业,是我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我县坚持易地扶贫搬迁与完善基础设施相结合、智力扶贫与产业扶贫相结合、整村推进与分户施策相结合,打出一套精准扶贫“组合拳”。
  树挪死,人挪活,迁出深山天地宽
  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科学规划、统规统建、产村相融、整体推进”的思路,精准锁定2016年实施易地扶贫搬迁7000户23486人。在易地扶贫搬迁中,采取分散安置与集中安置相结合的办法,把自然环境恶劣、住房环境差、基础设施差的贫困群众搬出“穷窝”。
  麻家渡镇龙兴村自然环境恶劣,是省定今年出列的重点贫困村。为让村民搬出 “穷窝”,镇村规划4个安置点,实施统规统建“交钥匙”工程。村民周述清感慨道:“以前住在山上,人都没水吃,更谈不上搞养殖。搬到山下后,养了14头牛、4头猪、70只鸡。母猪已生猪崽8头,卖了3200元,今年底,我靠养殖就能脱贫。”
  据县精准扶贫攻坚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城镇、中心村、园区、旅游区等方便群众就医、入学、就业的地域,全县已完成规划评审安置点388个,实施建房190个,开工建房6081户,其中集中安置2223户,分散安置3858户。
  住新房,兴百业,打工赚钱不离乡
  为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既 “上楼”又“上岗”,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526个,发展茶叶、蔬菜、核桃、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基地3.3万亩。
  宝丰镇引进多家企业在工业园区投资兴业,鼓励乡土能人创办产业基地。龙井村通过土地流转方式,成立了盛景养殖、孔阳潭茶叶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300余亩,建起规模养鱼场、养猪场、花木苗圃基地、茶叶基地,吸纳26户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在基地务工,人均年收入2万余元。
  双台乡将31个集中安置点选在产业基地沿线,一手抓安置房建设,一手抓产业基地建设,315户搬迁户发展核桃1400亩、芍药1200亩、雪莲果150亩。
  扶智力,强技能,户户有了致富经
  整合县内教育培训资源,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岗前技能培训,促进易地扶贫搬迁户转移就业。引导县内规模企业与贫困户签订“就业订单”,对培训合格且有就业意愿的贫困户,直接输出到用工企业,一步实现就近就业。
  据县劳动就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县有1600多名易地扶贫搬迁户子女,通过“定向式”岗前技能培训后,在县内200多家规模企业就业。收入来源由之前单一的种植业,逐步转向养殖业、运输业、服务业等领域。
  脱贫攻坚是第一民生工程。县委、县政府立下愚公移山之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结合产业对接、技能培训、企业扶贫等精准扶贫战略,让贫困户挪穷窝、改穷业、拔穷根,走上致富之路。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今日竹山-多媒体数字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鄂ICP备050178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