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茶园、种魔芋、养牛羊……九月的上庸镇,到处都是人忙业兴的景象。
近年来,上庸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培植生态旅游、生态养殖、生态茶叶、劳务经济,积极培育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促进了产业增效、贫困户增收和贫困村发展。
山坡上,茶园一片连着一片,堆绿叠翠。大泉山村1000余亩老茶园逐渐变成了贫困户的“钱袋子”。以前,该村茶园由于缺乏管理,导致茶叶产量低、经济效益差。近年来,该镇本着“一村一特发展,一业一社带动”战略,对老茶园进行改造,并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注册“上庸”商标,办起茶叶加工厂,老茶园重新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目前,该镇共发展茶叶8000余亩,培育有机茶园示范基地5个、茶叶专业合作社6个。
该村1组贫困户程贤财说:“要不是重新改造老茶园,哪有今天的好日子。” 通过老茶园改造,程贤财家的3亩茶园,仅茶叶一项年收入就将近15000元,大大增强了他脱贫致富的信心。
在壮大特色产业中,该镇致力于培育致富能人,推动大众创业。共培植专业合作社19家、家庭农场5个,让贫困户由“输血”转变为自我“造血”。
去年,该镇红庙村面对致富产业缺乏、基础设施落后的窘境,引进本镇北坝村致富能人杨刚,在本村发展魔芋产业,成立了种辉魔芋专业合作社,共流转土地120亩,带动12户贫困户年均增收7000元。据了解,该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经营模式,由合作社统一提供种子、技术,按市场价统一收购,并优先聘请贫困户在基地务工。60岁的村民杜秀德说,合作社流转了他家2亩土地,每亩200元/年。在合作社的带动下,他家也发展了4亩魔芋,每亩预计收入6000元。同时,杜秀德老两口在基地务工,每天可收入80元。
贫困户脱贫,一个也不能落下。该镇10个村根据各自实际,已成立相关农业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经营模式,带动了全镇220户贫困户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