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后一日,笔者所在的竹山县天气丝毫没有转凉,预报当日最高气温38℃。一长者陈先生自素有“火炉”之称的江城武汉来访,理当寻一清凉去处。好在,不远百里有一奇峡,名曰武陵峡,有博学好事者考证,即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原型地,陈老欣然一游,并以《新桃花源记》为题,嘱予作文以记之。
武陵峡·桃花源位于竹山县南部山区官渡镇境内,现已作为AAAA级风景区规划建设,峡谷溪流上游发源于邻县竹溪桃源乡。因为峡谷尚未开发,没有步道和栈道,我们选择从峡谷上游顺溪流而下。车从官渡古镇出发,一个小时后就到了此段公路的最高处,团团白云像极了堆堆新棉,漂浮在我们的头顶,仿佛触手可及。沿简易公路从海拔千余米的山顶盘旋而下,一条溪流叮当作响,便是峡谷的上游入口了。
换上短裤和解放鞋,我们开始徒步 水,一下水,陈老先生等几位从省城来的朋友就惊讶溪水之清澈,游鱼和螃蟹不时可见,还有空气的清新甘甜。大家心里默诵“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疑惑怎么没见桃花,有人提醒山上野桃树倒是不少,可现在不是春季,众人于是会心一笑。
一路大多 水而下,遇到水潭较深无法 过的河段,大家就不得不从溪流岸边的岩石或密林中的小径上走过,而且大多仅仅一边勉强可以步行,另一边要么是嶙峋巨石,或者是几乎垂直的峭壁,峭壁顶端直插云霄,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倒映进碧绿的潭水,让人产生天地不分的幻觉。更有蛱蝶翩跹,林蛙跳跃,飞鸟翱翔,蝉噪虫鸣,生机勃勃。
峡谷两边的岩壁各有特色,有的仿佛刀砍斧削,有的仿佛人工凿挖,有的仿佛绳锯切割,奇形怪状、千姿百态。从峡底抬头看天,有时仅剩一条缝隙,有时好像一扇天窗,有时好像一只巨眼。溪流有时整个在巨石上流淌,天长日久冲洗出一个个石窝,有的像汤钵,有的像铁锅,有的像浴缸。峡谷的植被十分茂盛,水潭和溪流周边水草簇拥,岸边是密集的灌木和杂草,山崖上的乔木多半是铁匠木和黄杨木等珍稀树种,更多的是各种藤萝缠绕在高低不等的树木上,浓荫蔽日,有的枝蔓半空垂下,仿佛依依柳条;有的枝叶交织缠绕,仿佛顶顶帐篷;有的繁花紧凑堆积,仿佛重重锦幄。
走进溪边密林,陈老先生突然对一棵树干上覆盖的苔藓等寄生植物发生兴趣,不禁停步仔细观察,还吩咐我当即拍照记录。我向陈老介绍,根据有关科考报告,武陵峡区域为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命名的“(湖北)青峰—(重庆)城口断裂”带组成部分,也是扬子地台与秦岭地槽的分界线组成部分,植被覆盖率达90%,为常绿阔叶针叶混交天然林区,已发现三千余种动植物,不仅有珙桐、水杉、红豆杉等珍稀植物,也有七叶一支花、江边一碗水、文王一支笔、头顶一颗珠等名贵中药材,还有黑熊、猕猴、飞狐、大鲵、金钱豹、红腹锦鸡等保护动物,堪称动植物多样性基因库和原生态展览馆。
说话间,“啪!”的一声,一道黑影从我们头顶的山崖坠落到沙滩上,接着又传来一阵 的声音,大家寻声细看,原来是一条酒盅粗、米把长的竹叶青蛇,吐着血红的信子溜入密林深处。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跋涉,我们看到前方山崖下飘起的袅袅炊烟——有烟火就有人家!大家精神为之一振,不由加快了脚步。走过密林,我们看到一片竹林、桑树林和稻田环抱着两户人家,我们就近在一户李姓农家歇脚就餐。老李家屋后山泉汩汩流淌,几十只土鸡在林中觅食,十多笼蜜蜂嗡嗡作响。男主人先端上来刚刚用柴火烤熟的玉米棒子,大家一人一个,赶紧尝鲜。女主人紧接着端上来蜂蜜茶,一人一杯,因为是自养蜜蜂酿的百花蜜,不是很甜,却有一股浓郁的花草香随着袅袅的热气弥漫开来。
不到一刻钟,一顿农家待客的便餐就端上桌,所用食材有香椿、土豆、金针、豆腐、腊肉、泉鱼、红辣椒、紫茄子、黄豆酱、乌皮鸡,皆是农家种养之物,或者房前屋后采集,无需到山外的集镇采购,只不过考虑到客人远道而来,适当加了几个菜,每盘菜又堆得满,汤则中途添加几次而已。主食是米饭和面籽儿,做法也有一说,不像城镇家庭用电饭煲或是电饼铛来做,米饭是铁锅蒸土豆米饭,将大米煮至半熟,控出汤水成为饭胚,马铃薯切块后用猪油和少许食盐炒热垫底,再将半熟的饭胚倒上去,用竹筷插出几十个气孔,沿饭胚边缘均匀沏少许山泉,盖紧锅盖蒸焖半小时方可。再说面籽稀饭,先是将绿豆煮熟,再将小麦面和少量的水搅拌扒拉成均匀的玉米粒般大小的颗粒,一起煮七八分钟就好。
酒是农家自酿的玉米大曲酒,但加了蜂蜜,更泡过素有“还阳草”之称、传说有“起死回生”功效的名贵中药材金钗,喝起来还有微微的青草味道,客人颇感稀奇,也便多贪了几杯。
这顿从用材到做法都属于纯正农家风味的饭菜,别说省城来的客人难得一见,咱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县城里人也久违了,大家忘了吃相,也不忌讳“三高”,各取所需,大饱口腹之欲,顺带说起食品安全的话题,感慨老李家过的是神仙日子。
饭后小憩片刻,大家接着游峡,无需多留意,《桃花源记》中描绘的“初极狭,才通人”、“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等景象随时可见。涉水半个小时后,溪水几乎不再流动,这是因为峡口下游前几年新修的水库蓄水抬升所致。“好多鱼呀!”随着陈老惊呼,大家都感觉到有鱼儿轻吻自己的腿肚和脚脖。发现有人放在岸边的渔网,两个小伙子赶紧下水,演一回“武陵人”捕鱼。正巧开来一所游船,众人乘船十来分钟便驶出名叫“一线天”的峡口,只见一座像极了竹笋、名叫“中柱山”的孤峰从水面突起,游船从“中柱山”右侧驶过即进入堵河主航道,两岸依然是壁立千仞,回首抬头,一座山峰神似驴头,当地人叫驴头山,驴头下方就是武陵峡口,而驴尾河对面就是桃源村,这个行政村沿用了古时的名字。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廊游。船夫不时用竹篙指向两岸的奇峰或峭壁,一一介绍“牛肝”“马肺”“兵书”“宝剑”“双鱼洞”“猴跳峡”“松树岭”等景点,还大讲野羊在新修的栈道上抵角打架、猴子过河掰光一户农家玉米棒子、野猪一夜拱完几亩地红薯的趣事。见多识广的陈老对这些兴趣不大,微微仰头,闭目小憩。看到他怡然自得的样子,我忽然走神儿,觉得他就是陶公的化身,刚刚探访桃花源乘兴而归。一阵强劲的山风吹过,陈老睁眼醒来,看了看他慈祥的面容,我想他刚才一定是思接千载,神交陶公去了。
很快到了桃花源渡口,看到近年竖起的“武陵峡·桃花源”巨幅广告牌,我们向陈老介绍,全国好多地方在争桃花源原型地。有人插话笑言,当年陶公若是标明桃花源的地理坐标,就不会留下千古之谜。睿智的陈老当即点化我们,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不要做无谓之争,谁也不要想独占,完全可以共享。
一语惊醒个中人。回想《桃花源诗并记》传世以来,桃花源就成了世人的向往之地,不仅引得古人李太白、苏东坡神游吟咏,更害得陈寅恪、唐长孺、张良皋等现当代著名和不知名学者苦苦探寻桃花源是否真实存在,如果存在,又在哪里?
尤其是近年兴起旅游开发热潮,各地看重“桃花源”这个金字招牌,全国有30多个地方争当“桃花源原型地”,当地文化工作者多半对照《桃花源记》“按图索骥”,从地形地貌、传说故事、风俗习惯等方面入手,撰文论述自己所在区县某条峡谷就是“桃花源”,再借助媒体炒作一番,接下来有人勒石竖牌,布置景点,意在迎来八方游客。
十年前,《楚天都市报》一篇题为《湖北竹山峡谷疑似桃花源》的报道,引来全国各地游客蜂拥竹山,争睹桃花源真容。随后,中央电视台《见证发现之旅》栏目组来我县摄制了专题节目《寻源》,《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也来人实地探访武陵峡。大众传媒一举将竹山推上桃花源原型地排行榜第二名,仅次于湖南省桃源县。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有人说,以现在的眼光看,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并非高不可攀,不过是老百姓生活温饱与精神舒放。但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历史上多少有作为的政治家都没有办到。今天,这样的地方不知凡几,神州处处皆有桃花源,也无怪乎争相自封“武陵真源”。
武陵峡所在的竹山县官渡是个古镇,《太平广记》里有一篇题为《阴隐客》的传奇故事,说的就是唐神龙元年官渡有人在屋后挖井,挖出一个山洞,发现一个梯仙国,情节类似陶公笔下的桃花源,更为神奇怪异。
世外桃源、仙人国度,世人眼中风景各异,她是文学家笔下的理想境界,政治家心中的乌托邦,历史学家案头的课题,经济学家眼中的农耕经济样本,地方主政者手上的招商引资项目……然而,世人无不为之神往,初心不过是对美好生态、和谐社会的憧憬和渴慕。
有人说,“桃花源不是世上的一处地方,而是你心中的一道风景。”
也有人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
陈老说得好,桃花源不属于某一个人,属于每一个人。
尘世,心灵,无论在哪里,桃花源总有人问津,问津之妙,存乎一心,“不足为外人道也。”
(作者单位:竹山县委宣传部)
3上一篇下一篇4



新桃花源记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01日 查看次数:次
3上一篇下一篇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