镶嵌在苍茫秦巴山腹地的竹山,因山而钟灵毓秀,也为大山所困而发展滞后。作为全省25个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肩负十大特困片区、61个重点贫困村、14.9万人脱贫重任。
近年来,我县精准锁定贫困人口,铁肩担当小康使命,全面落实“四双帮扶”、“五个一批”、“六个精准”的战略要求,实施基础设施配套、美丽乡村建设、特色产业培育、人文素质提升、基层组织固本工程,创新工作机制、项目保障、政策激励、社会帮扶、信贷服务,精准发力,决战贫困。
县委书记龚举海说,通过“中医诊法、计生管法、狙击战法”——即像号脉一样找准穷根找对路子,像抓计生工作一样销号管理,像狙击战一样“一户一策”帮扶,确保全县14.9万贫困人口如期脱贫。
搬迁扶贫挪“穷窝”
“几代住土墙危房,做梦也没想到如今我能住上楼房!”9月18日,溢水镇腰店村二组贫困户柯友庭从山沟里搬至小东川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一家三口住上了政府统规统建的75平米新房。
溢水镇苦桃河库区、金柏松片区等偏远高山村组,环境恶劣,土地贫瘠,脱贫困难。为解决这些地方群众生存难、发展难,溢水镇将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高标准建设小东川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首期集中安置120户贫困户、插花安置100户非贫困户,发挥“富帮穷、能带弱”带动效应。
坚持“挪穷窝”与“兴产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我县将“扶贫搬迁转移一批”作为解决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实现脱贫销号的重要举措,探索集中供养、扶贫贷款、村内插花等多种易地搬迁模式,实现贫困户下山、出沟、到路边、进集镇梯度转移。去年以来,我县整合扶贫、交通、水务、住建、民政等部门项目、资金,按照“统一规划、统一风格、统一标准、统一配套”,如火如荼建设城关镇窑沟村、文峰乡滚子岭村、竹坪乡安河口村、麻家渡镇黑虎村、宝丰镇龙井村等388个集中安置区。至9月底,全县集中安置区开工建房4762户12108人。
着眼建成新农村示范点,我县按照“绿、净、齐、富、厚、和”要求,在每个生态搬迁安置点配套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让搬迁入住贫困户享受社区化公共服务。
为让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我县坚持“挪穷窝”与“兴产业”并举,引导贫困村、贫困户与现代农业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壮大茶叶、油料、畜禽、水产、药材、林特等特色农业产业,发挥巴山食品、圣水茶场、天新医药、星梦茶业等龙头企业扶贫效应,确保贫困户有稳定增收项目。
上庸镇红庙村3组李家主夫妻俩,带着丧父的12岁孙女生活,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去年,他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在村集中安置点选定了75平方米安置房。今年,他加入群信养殖专业合作社,年务工收入可达6000元,三年后还将获得2万多元分红,加上政策奖励7000元,顺利脱贫不是难题。
今年,全县17个乡镇掀起易地扶贫搬迁建房热潮,已完成7610户22115人。三年内,全县将完成17201户48883人易地扶贫搬迁。
产业扶贫拔“穷根”
河边、山坡的田地里,茶园一片连着一片,堆绿叠翠。圣母山下鄂陕交界的得胜镇文峪河村,渐渐丰产的1000多亩茶园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
以前,平均海拔800米以上的文峪河村,因山大地贫、灾害频发,种粮“四种五不收”,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近年来,村民退粮种茶,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办起茶叶加工厂,生产“飞来峰”绿茶,使茶园亩均增收3000元以上,挺起了脱贫增收脊梁。
精准脱贫,产业支撑。我县围绕壮大“两绿三生”产业,在绿色转型中加速产业升级,推广“能人带动、集约经营”、“资产投资、村户受益”、“入股分红、化解风险”、“转移就业、进城入园”、“互联网+三农”等模式,破解“源头治贫、稳定脱贫、长效扶贫”难题。目前,全县建成茶叶、烟叶、蔬菜、林特、油料等特色产业基地100万余亩,养殖生猪、黄牛、山羊、家禽68万头(只),培植家庭农场、经济大户、专业合作社1.76万户,上线60个“农村淘宝”村级服务站,带动贫困群众持续增收。
9月4日,竹坪乡安河口村郧巴黄牛养殖小区引进50头黄牛,在全县探路“生态循环产业扶贫”——用近千亩核桃园套种牧草养牛,用牛粪作600亩茶叶基地有机肥料,用养殖废料作沼气原料,循环利用,互利共赢。今年,安河口村探索“村集体建场、合作社经营、贫困户参与”的养殖模式,筹资建设150头的郧巴黄牛养殖场,能人潘中良成立合作社承包经营,村里50户贫困户以8000元扶贫奖补资金作为本金入股,每年可分1500元红利。
此种模式激活了各类生产要素,拓展了脱贫增收渠道,深得广大贫困群众认可。目前,全县千余能人大户流转耕林地15万余亩,带动贫困户2万余户5万余人,户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
通过整合县内教育培训资源,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岗前技能培训,促进易地扶贫搬迁户转移就业;引导县内规模企业与贫困户签订“就业订单”,对培训合格且有就业意愿的贫困户,直接输出到用工企业,实现就近就地就业。
“参加县里就业技能培训后,到‘嘉麟杰’裁剪班,由学徒做到技工,月均收入2500元,还能照顾父母,比在外打工干体力活好多了。”一年来,在通济沟工业园内的湖北嘉麟杰服饰公司打工,城关镇莲花村易地搬迁户刘武感到很舒心。
县就业局介绍,全县有1600多名易地扶贫搬迁户人口,通过“定向式”岗前技能培训后,在县内200多家企业就业,收入由种植业逐步向种养业、运输业、服务业等多元转变。
聚力扶贫帮“穷亲”
“精准扶贫是一号民生工程、一场必胜战役,命令已下达,节点已确定,只能破釜沉舟,勇往直前,决战决胜”。县长陈建平到竹山上任后,第一次在精准扶贫会上即发出如是号召。
为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攻坚战,我县以精神高地抢占发展高位,用精神脱贫带动经济脱贫,把贫困一线当决战前线,将全县划分为17个战区,分别由1名县领导挂帅,成立精准扶贫作战指挥部。按大决战思路,县、乡、村层层绘制“作战图”、签订减贫脱贫“军令状”,压实责任,倒排工期,限期脱贫。241支工作队、241名“第一书记”、5990名干部进村入户,在“作战图”引领下精准发力,确保全县每年脱贫3万人。
为强化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我县捆绑使用各项涉农资金,建立财政资金支持精准扶贫的统筹使用新机制,有效放大项目资金的扶贫效益。去年起,我县统筹各级财政和社会资金15亿元,重点推进产业开发、扶贫搬迁、教育培训、医疗救助、政策供养等“五个一批”精准扶贫工程。推行小额扶贫贴息贷款政策,推出“十星速贷通”、“绿松石质押”、“星级农行致富贷”等系列信贷产品,鼓励金融资金投入扶贫,为扶贫开发撬动更多资本。
扶贫攻坚是一场输不起的战役。我县出台《关于实施精准脱贫整村出列计划奖惩约束机制的实施意见》,明确精准脱贫工作目标时限和奖惩措施,以确保成功攻坚拔寨:对2016年、2017年、2018年如期出列的贫困村,分别奖励10万元、5万元、3万元;如期脱贫的乡镇分别奖励100万元、50万元。贫困村未能如期出列,包保单位不得评优,干部职工本年度绩效考核奖励工资在县定基数上调减20%;不能如期完成整村出列计划80%以上的乡镇,取消当年各类评优奖励,班子成员不得晋级晋升、评优表模、提拔重用。
精准扶贫、不落一人,这是竹山向市委市政府立下的脱贫军令状。为此,我县明确党政一把手为各地脱贫攻坚第一责任人,倒逼其在脱贫攻坚一线亲自抓、带头干;制定出台扶贫工作队管理办法,要求县直各工作队脱产常驻不“走读”,“不脱贫不脱钩,不脱贫不撤队”。
战鼓声声催人急,不待扬鞭自奋蹄。滔滔堵河岸畔,巍巍秦巴山间,竹山干群在决战贫困的攻坚战中,激情书写精准脱贫新传奇。
3上一篇下一篇4



精准发力 决战决胜 ——竹山县精准扶贫攻坚纪实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18日 查看次数:次
3上一篇下一篇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