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形之于“木”,声之曰“各”,意味以木为之,成之形“格”。
“格”在字典里的解释为:形声,从木,从各,各声。“木”指树木。“各”意为“十字交叉之形”。“木”与“各”联合起来表示“树干与树枝形成十字交叉之形”。本义:树木枝干分叉系列,引申为格子。
以“木”成“格”,是因为木既有坚挺的品格,不易变形;亦方便修正和雕琢,故成格可为,而形性不变,方正之“格”用于匡正“不格”之形体。
细思量,人其实一生也离不开这“格”子。读书学习爬格子,处世为人守格子,生活休息住格子,行走天地望格子,老去入土睡格子。人从生到死,死死生生都被这格子“格”着。故此,这“格”之一字着实了得。
少不更事,需要读书写字,写字不能乱写,需要在方正的格子里写。即使纸上没有格子,但是写字的人早已将这个格子铭记于心,在心的格子里写字。再有,纸张本就是一个方正的格子,只不过是一个大格子罢了。
先生要求学生写字要写在格子里,也许不仅仅只是为了把字写好写端正,而且在启发少年做人做事也要端正、公正、方正。
当少年能把字写得方正了,他还有坚守做人的格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标准、纪律、制度、法规、法律、章程等就是人生的格子。
当然,有些人总想逾越这些格子,他的言行总是在膨胀,总想冲破这个格子。当他逾矩的言行还在这个格子可控的范围之内时,格子用它自身的力量予以调控。当人的欲望和野心超出了格子可控的范围,也许就会有个更严酷的格子来匡正。
格子,不仅“格”的是人的形体,“格”的是人的行为,而且“格”的是人的思想,“格”的是人的精神。人只有认格、从格、守格,才不会感觉到格子对人的限制,才会心底无私天地宽,这个格子就会无穷大,大到你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人生就会有无限的快乐。当人不想受格子的限制,总想逾越这个格子时,你就会处处碰壁,感觉到格子无穷小,小到让你感觉到这个格子压抑得你喘不过气来,人也就不快乐了。
人生不能无格,也不能不守格。评价讲及格,要求讲合格,产品讲规格,为人讲人格,处世讲品格,做事讲风格……看清了,想明白了,既然人生需要有格、守格,不如顺其自然从格,你就会释然了,淡然了,泰然了,安然了,自然了,欣然了……则人生何其快哉!
(作者单位:竹坪乡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