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清水秀,茂林修竹,竹山因此得名。
因山而钟灵毓秀,也因山而发展滞后。位列全省29个扶贫开发重点县的竹山,深藏于秦巴山区腹地,境内群山耸峙、沟壑纵横、河库密布,人们饱受行路难之苦,经济发展也受到严重阻碍。
“路修到哪里,贫困就解决到哪里。强县富民,交通先行。”竹山县委书记龚举海说。
为此,竹山始终把交通建设作为改善民生的头等要事,大力实施高速骨架工程、干线畅通工程、乡村通达工程、户院毛细工程,全县“四好农村路”运输服务事业取得跨越发展。
一条打通生命线的路
守着大自然赋予的灵秀风景,守着得天独厚的丰富资源,却无可奈何地承受着“行路难、流通难”的现实困扰。
长期以来,交通瓶颈的严重制约,成为竹山儿女的心头之痛。
痛定思痛,“通”则不“痛”。按照“构建大骨架、建设主通道、畅通内循环、完善公路网”的建设目标,竹山下力气大兴交通。5年来,全县高速实现“零突破”;国道从无到有,建成243公里;省道从有到优,改造升级253公里;累计建成农村公路3645公里,其中县乡道746公里、通村路2899公里;目前,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4145公里。这意味着,无论在城区还是在偏远农村,无论骑两轮还是乘三轮、四轮,“说走就走”都不再是梦。
交通建设需要大量投入。面对财政薄弱现实,竹山创新公路建设项目资金整合办法,采取国家补助帮一点、县乡财政挤一点、项目资金切一点、联系单位献一点、一事一议筹一点、社会捐赠集一点的“六个一点”办法,破解融资难题。多年来,竹山交通建设力度只增不减,五年累计完成交通投资60多亿元。
交通建设要抢工期、赶进度,拆迁任务重、协调难度大怎么办?“要敢担当、真作为,啃得动硬骨头,拿得出硬措施。”竹山县交通运输局局长沈军说。谷竹高速建设过程中,竹山一个月完成拆迁625户,征占耕林地3800多亩,使谷竹高速竹山段率先在十堰实现标段工程全线通车,改写了竹山不通高速路的历史。
沟壑纵横、群山无尽,建设难度大、成本高怎么办?竹山人付出十倍、百倍的努力。龙背湾交通复建项目40多公里路基全部要在悬崖峭壁上开凿,其中包括12座桥梁、13个隧道、211道涵洞。竹山人以搏命之姿,奋战在高山悬崖之上,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在全省公路建设史上都少见的技术堡垒。人们感叹,它是建设者们谱写在天堑上的“乐章”,是挂在悬崖峭壁上的“天路”。
“‘十三五’期间,竹山将建设总投资68亿元的交通项目,完成‘三横三纵三出口三网络’建设,基本形成高速路、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协调配套的公路网、水运安全网、客货运输安全网。”竹山县长陈建平说。
一条永葆青春的路
大山深处的深河乡井泉村,是因路而富的典型。
曾经的井泉村,条件恶劣、一穷二白,年轻后生娶媳妇都难。
如今,35公里通村公路依山就势地在山梁上延伸,将分散在山窝里的自然村串联起来。村里将路划分给各家各户进行管理、养护,将考核结果与“十星级农户”评比中的“义务星”挂钩,建立起长效机制养路、护路。
路通了,钱就来了。十年来,该村茶叶发展至1500亩,仅此一项每年户均增收800元。村里添了30多辆小轿车、10余台农用车,户均拥有一辆摩托车。
在贫困山区,每一条路都来之不易。如何“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
竹山树立“建设是发展,管养也是发展”的理念,明确“县道乡道县管,村级道路乡管”,健全了“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分类养护、依法管理”的养护体制。选聘以贫困群众为主体的400名公益性岗位人员组建管养队伍,人均养护5公里路。在全省率先推行乡镇驻村干部、村组干部、专职保洁员、公路养护员、管片民警、卫生监督员“六位一体”路长制,统筹抓好农村公路绿化管护、环境卫生管理、路面破损修复、乱搭乱建整治、公益设施管护等工作,实现农村公路建管护养常态化、长效化,形成了“政府主导建好路,分级负责管好路,群众参与养好路”的良好氛围。
近几年,麻家渡镇总兵安村以交通大发展为契机建设美丽乡村,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名村。在农村公路管养上,该村探索出了自己的路子。通过“一事一议”、对外募捐、村民捐助等方式,每年筹集公路管养专项资金10余万元,固定聘用4名公路养护保洁人员;将全村所有靠近自然院落及农户的公路划分给农户,签订管养责任书,实现了“段段有人管,户户有责任”目标。
路将人气变成财气,全村开了18家农家乐,新增就业近百人。今年,该村引进农村淘宝和邮乐购,半年销售茶叶近800斤、藕粉1200余斤、猕猴桃4000余斤。
一条致富圆梦的路
10月11日,小雨淅沥,秋凉如水。宝丰镇曹家湾村葡萄基地内,雇工肖祖贵正忙着除草。“以前没路,肥料运到基地要肩扛一里多路,游客也进不来。今年,路通到基地,葡萄成熟时节,成群结队的游客来摘葡萄、买葡萄。”肖祖贵高兴地说。
5年前,曹家湾村只有2公里通村水泥路,村民去集镇往返一趟耗时3小时。因交通不便,该村农产品销不出去,种植难成规模。而现在,该村有水泥路17公里,到院入户全覆盖,到集镇仅需8分钟车程。
路通百业兴。去年,该村发展了300亩葡萄,香米、茶叶、土鸡等产品销售收入900多万元。全村72户272名贫困户受益,明年年底可全部脱贫。
竹山资源丰富,物产丰饶。遍及城乡的绿色食品基地、实施中的“旅游强县”战略、蓬勃发展的电子商务,无不需要强大的道路交通系统作支撑,畅通微循环、消除断头路成为疏通“最后一公里”、激活万千致富梦的关键。兼顾通行与“通业”,竹山以烟叶、茶叶、油料等产业基地为核心,建成农村产业公路500公里;以圣母山、沧浪山、武陵峡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围绕全县428个集中安置点、5000户易地扶贫搬迁户,投入重资打通5万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无数深锁大山的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坐上“方便车”、“经济车”、“安全车”,通村客车实现了全县17个乡镇254个行政村全覆盖。
竹山把“村村通客车”与农村物流发展紧密结合,建成150个村级物流服务网点、188个“村邮乐购”、100个“村淘宝店”,乡镇综合服务站覆盖率达到100%。推进“货运班线+客运小件捎带”的物流发展新模式,通过多式联运、小件快运等多种途径,竹山的有机茶、小杂粮、源头水、山野菜等农特产品,跑上了高速路,进超入市卖全国,实现了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畅通。
一条条公路通达农村腹地,富民产业随之生根吐枝。依托通畅的路网、物流网,竹山促成特色产业基地突破100万亩,催生各类市场主体3万多个,培育新型农民10万余人,带动7万群众就业脱贫。2015年底,竹山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628元,同比增长10.55%,全年3.04万贫困人口脱贫。
3上一篇下一篇4



筑路·圆梦
新闻作者:张成 范珉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08日 查看次数:次
3上一篇下一篇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