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预计到2016年底,全县生产总值由2011年的49.7亿元增加到87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3.5亿元增加到8.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7.1亿元增加到1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4.7亿元增加到45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923元增加到854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11万元增加到2.28万元,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发展速度位居全省三类县市前列。
瓶颈制约取得突破
过去五年,累计实施重点项目700余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011年的59.9亿元增加到149.6亿元。城区加速扩容提质,建成一级路、防洪堤等一大批市政设施,实施“一区六园”、城市综合体等一大批重点工程,建成区面积由6.5平方公里拓展至10平方公里,城区宜居宜业水平显著提升。新型城镇建设亮点纷呈,竹房城镇带省级战略取得突破性进展,建成一批重点镇、中心镇、特色镇和美丽乡村,打造了独具特色的绿色城镇景观带和别具风格的庸派民居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高速公路、一级路从无到有,国道、省道里程刷新历史,通村水泥路覆盖全部行政村,“外联内畅”交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农田水利、安全饮水、电网升级等工程全面铺开,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竞进能力实现提升
成功承办全国星级文明农户创建现场会、全国“四好农村路”运输服务工作现场会、全省精准扶贫现场会,圆满举办全省交通扶贫现场会、全省精神文明现场会、全市县域经济工作会等系列会议,创造了竹山办好全国性、全省性重大会议的历史纪录。深化“五城联创”,开展“两违”治理,荣获省级卫生县城称号,是全省唯一连续三届蝉联全国文明县城的山区县。扎实推进脱贫攻坚,五年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0万余人,贫困发生率大幅降低,荣获“全国扶贫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人民福祉日益增进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低保、农村五保达到应保尽保,住房困难群众得到有效保障。竹山一中整体迁建、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连续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工作合格县”。县人民医院改扩建、群众满意乡镇卫生院实现全覆盖、荣获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秦巴文化艺术中心、群众文化体育广场等一批惠民工程实施。“十星级”文明创建再获中央关注、王焕云获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精神文明建设成效卓著。荣获“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县”、“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先进集体”称号,社会治理、依法治县水平明显提高。
发展活力不断彰显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土地经营机制、财税体制、投融资体制等各项改革扎实推进;“放管服”改革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累计减少行政审批事项332项,减幅达62%。引进县外资金达213亿元、完成外贸出口1.27亿美元,实现五年翻两番,发展后劲增强。
党的建设保障有力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受到了洗礼,党性得到了锤炼。“五务合一”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基本实现全覆盖,在全市率先提高村干部工资和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标准。开展“作风转变年”、“学习提升年”、“四查四纠”、巡视巡查、电视网络问政等活动,党风政风持续好转。
今后五年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秉持“五大”发展理念,实施“一核两带三为主”战略,夺取绿色崛起新胜利,在秦巴山片区率先脱贫摘帽、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十星高地·秦巴强县”建设目标。
今后五年总体奋斗目标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到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5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不低于100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不低于1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基本实现翻一番。城镇功能显著提升。到2021年,力争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县城建成国家Ⅱ型小城市,各具特色的小城镇蓬勃发展,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乡一体化迈上更高层次。人民福祉显著改善。到2021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低于4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低于1.6万元。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十星文明创建持续深化,人民群众获得感更强、幸福指数更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显著提高。到2021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65%以上,生态绿化、环境治理、绿色低碳水平全面提升,美丽竹山建设迈上新台阶。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显著提高。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党员队伍、干部队伍、基层组织、党风廉洁、民主法治建设等全面加强,政治生态实现山清水秀。
加快绿色崛起 推动跨越发展
实施“一核两带三为主”战略
聚力建设核心大城区。按照“提升老城、拓展新城、产业兴城、山水养城、文化融城”的思路,整合集聚资源,加快实施棚户区改造、市政基础设施升级等重点工程,同步推进潘口、上庸新城区建设,精心培育国际绿松石城、通济沟现代商贸物流园、鱼岭生态工业园、邓坪农产品加工园等产业园区,持续抓好堵河滨水景观、山体公园、绿化亮化等生态美化工程,优化教育、医疗等功能布局,努力把大城区建设成为世界绿松石珠宝交易中心、区域交通物流中心、教育培训中心、医疗卫生中心、养老养生中心、秦巴民俗文化传承中心等六大中心,打造生态人文宜居县城。
拓展升级竹房城镇带。巩固提升346和242国道、十竹路沿线建设成果,分片区推动由沿线向周边纵深拓展,逐步实现全域覆盖。充分运用竹房城镇带建设经验,同步推进西西片区城镇建设。
打造堵河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带。先行打造堵河源生态画廊旅游组团、武陵峡·桃花源农耕隐逸文化旅游组团、九女峰天然氧吧养生旅游组团、圣水湖休闲度假旅游组团、城区秦巴民俗文化和珠宝玉石观光旅游组团、女娲山创世探源旅游组团、十竹路美丽乡村旅游组团等7大组团。
持续夯实基础支撑。重点建好“四好农村路”,加快解决南部山区、西西片区交通瓶颈问题,建成“三纵三横三出口三网络”交通体系,打造十堰南部交通运输枢纽。
强化脱贫攻坚主责。加大投入强基础。整合涉农资金,创新扶贫模式,做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都有产业在手、就业在岗。严格执行政策,按期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住得好、逐步能致富。
全面帮扶提质效。按照“四双”要求,强化扶贫力量和经费保障,层层落实帮扶责任,做到包村单位不出列不收兵,包户干部不脱贫不脱钩。建立审计、巡查、舆论监督、第三方评估等“四个全覆盖”监督机制,确保退得稳、真脱贫。
强化保障兜底线。健全低保线和贫困线两项政策衔接增长机制,完善大病保险、大病救助、意外伤害救助等制度,使特困群众达到基本脱贫标准。
突出产业强县主题。做大生态农业。稳定粮油生产,下大力打造西西片生态农业发展示范区、十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打造全国生态产茶大县、鄂西北药库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提升农业产业化层次,培育全国知名生态有机农产品品牌。
做强生态工业。紧扣“亿元企业、十亿园区、百亿产业”目标,打造以珠宝玉石、绿色食品、高端水产、健康医药、清洁能源为重点的生态工业体系。理顺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实施满园工程。
做优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电商产业,创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和省级物流示范园,打造鄂渝陕毗邻地区电商物流集散地。
坚持生态立县主线。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水平。严格执行国家新《环保法》,坚守生态红线,落实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坚决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创建国家级生态县。
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准。实施乡村绿化、庸派住房、通畅路网等工程,推进中心村建设、自然村整治、特色村提升;发展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提升公共服务,全域打造宜居村庄。
提升人文环境品质。持续抓好“十星级”文明创建,推动文明创建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以改革破解发展难题。狠抓“放管服”改革,实现全县行政权力“一网”运行、便民服务“一站”办理,打造全省一流政务服务环境。
以开放拓展发展空间。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汉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抢抓对口协作机遇,加强与周边地区交流合作,争取实施“引江补汉”、十巫高速路、通用航空机场、铌稀土开发等重大工程。
以创新激发发展活力。坚持“互联网+”与创业创新紧密结合,打造一批小型创业基地、创新工场。积极落实创业优惠政策,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全面发展普惠民生
抓社会保障,让人民群众分享到发展成果。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做好弱势群体的救助和帮扶;健全住房保障体系;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抓社会事业,让人民群众共享到均衡服务。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建设“健康竹山”;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抓社会治理,让人民群众享受到和谐生活。完善社会矛盾排查预警、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竹山。
抓法治建设,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坚持把理想信念教育摆在首要位置,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切实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不断增强广大党员干部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加强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激发干事创业活力
按照“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五湖四海、任人唯贤”的选人用人导向,注重在基层和一线发现、培养、使用干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落实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完善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履职尽责工作项目“两个清单”制度。健全人才培养、引进、流动、评价、激励等机制,让各类人才迸发创新创造的活力。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筑牢坚强战斗堡垒
加大投入,高标准建设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提升基层组织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能力。深化“十星级”党组织和党员创建工作,培育和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党建品牌。抓好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健全规范基层党建台账,夯实基层党建基础。逐步提高村干部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全面实行村干部工资报酬与工作业绩挂钩,建立“基本报酬+绩效报酬”的结构报酬制度。
加强作风建设,推动工作有效落实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六条意见、市委实施意见等各项规定,加大对庸、懒、散、慢、浮等作风的问责力度,整治拖沓推诿、吃拿卡要等违纪违规行为,防止“四风”问题反弹。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加大跟踪督查、过程管理、问责追责力度,引导党员干部真正把激情彰显在想干事上,把能力展现在会干事上,把目标落实在干成事上。
加强党风廉洁建设,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严格执行党内法规,切实把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挺在前面,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层层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执纪问责职责,深入开展廉洁教育,全面推进巡察工作,不断深化监察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形成有权必有责、用权必担责、滥权必追责的制度安排。按照“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的要求,坚决有腐必反、有贪必肃,以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保障发展、取信于民。
加强党委的领导,形成团结奋进的大好局面
强化县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支持县人大依法行使职权和对“一府两院”的有效监督;支持县政府依法行政,主动作为,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支持县政协开展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广集民智,增进共识;支持县检察院、法院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优化法治环境。进一步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加强与县工商联和民主党派人士合作共事,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加强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努力动员和广泛凝聚各方面力量,共同推动竹山发展。
相关链接:“三纵三横三出口三网络”:三纵是指十巫高速鲍峡至溢水段、城关至上庸段一级路、野人沟至九华山。三横是指升级改造擂鼓佑城至竹坪东垭子、得胜至大庙、官渡小河至官渡云雾垭等106公里省道。三出口是指升级深河至房县东出口,洪坪集镇至大九湖连接神龙架、重庆南出口,打通大庙、竹坪联接陕西、竹溪西出口。三网络是指完善农村公路网、道路运输网、水运安全网。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五位一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等“四个全面”。
“四好农村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
3上一篇下一篇4



绿色崛起 决战贫困 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竹山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16年12月06日 查看次数:次
3上一篇下一篇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