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多媒体数字报

2016年12月17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0000
本期导航 往期回顾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检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秉持“五大”发展理念 实施“一核两带三为主”战略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16年12月17日  查看次数:次  
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2016年,全县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7亿元,工业总产值1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3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49.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43元。先后获评“全国扶贫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先进集体”、“全省县域经济进位较快县”等30多项国家级、省级荣誉,“四好农村路”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山区城乡一体化等经验在全国、全省推广。

产业发展渐成体系
创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2个,基本建成十大农业示范园区。新建了通济沟、鱼岭等工业园区,全县工业用地达2万亩。以潘口、龙背湾、小漩三大电站为主的堵河水电总装机容量突破90万千瓦。绿松石产业被纳入湖北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以加工肚倍、黄姜、中药材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迅猛发展。连续3年荣获“全省旅游发展先进县”。建成秦巴电商城、淘宝特色中国·竹山馆,物流快递、便民超市、家政服务、农家乐等覆盖城乡。

城乡统筹扎实有效
编制完成县城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实现乡镇总规全覆盖,庸派建筑得到全面推广。潘口一级路、经纬大道、纵横大道等市政工程相继建成,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县城、省级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县城。建成上庸、深河、官渡、柳林、文峰等5座新集镇,宝丰、溢水入选全国重点镇,擂鼓入选省级重点镇,楼台、竹坪、得胜等一批集镇扩容提质,全县城镇人口规模达21万人。全县公路总里程达4145公里,实现“村村通客车”。

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建成14个乡镇垃圾、污水处理设施,铺设污水管网61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7平方公里。实施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示范村66个,创建省级以上生态乡镇3个,107个村获市级以上生态村荣誉。堵河源自然保护区、九女峰森林公园、圣水湖湿地公园晋升国家级,新增省级森林公园2个。推行行政审批“三集中三到位”改革,建成“三网融合”的政务服务平台,累计减少行政审批事项332项,减幅达62%。改革商事登记制度,撤销3个行业协会和9家“红顶中介”,全县市场主体突破3万户。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全面实施“营改增”,累计减税降费1.3亿元。

社会事业均衡发展
累计实施57个重点贫困村、15个老区重点村、61个边远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完成两批大中型水库移民避险解困试点县项目,在全市率先构建了整套扶贫攻坚体系。圆满承办全国“四好农村路”运输服务工作现场会、全省贯彻贵州会议精神精准扶贫现场会,扶贫资金绩效考评连续4年获省A类等次,脱贫成效考核获省优秀等次。成功承办全国创建星级文明户工作座谈会,3次蝉联“全国文明县城”,实现“十星”创建全覆盖。完成县人民医院改扩建,建成县精神卫生中心,17个乡镇卫生院达“四化”标准,198个村卫生室达“五化”标准。完成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城乡医保、低保实现应保尽保。累计新建公租房4715套,完成城市棚户区改造30990户,完成农村危房改造9674户,发放公积金贷款1.4亿元。

自身建设严实并进
累计办理人大代表建议718件、议案2件,代表走访选民收集建议243件,政协委员提案898件,满意或基本满意率均达100%。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着力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


总体思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县第十四次党代会的决策部署,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秉持五大发展理念,实施“一核两带三为主”战略,突出脱贫攻坚、产业转型、项目建设、生态文明、改革创新、民生改善等六项重点工作,确保在秦巴山片区率先脱贫摘帽、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十星高地·秦巴强县”建设目标。

主要预期目标:到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50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不低于1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低于4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低于1.6万元。

树立必胜信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统筹推进“五个一批”,确保34803户102359人在2018年精准脱贫。因村制宜、因户施策,大力发展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带动力强的扶贫产业,确保24793户79340人实现产业脱贫。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用两年时间对全县17201户48883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通过“划到户、措施到户”,对4028户12924人实施生态公益林补偿、退耕还林、生态管护等扶贫项目。精准开展教育救助,确保4657户14910人实现教育脱贫。整合医疗、民政等救助政策,对全县10359户23019人给予兜底保障。集中实施整村推进,逐村分年度制定脱贫计划。

增强市场竞争力,全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争取实施引江补汉工程,科学开发鼓锣坪、公祖河、高望滩等水电站,积极发展光伏、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突出绿松石“第一产业”地位,力争开发铌稀土资源,加快金、银、铁、钒、钡、石材等矿产资源整合,提高科学开发利用水平。大力培植农业经营主体,实施农产品加工转化提升工程,争创省级绿色食品品牌10个以上。有序发展水库库面养殖,力争水产品产值达15亿元。加快发展以郧巴黄牛、郧阳大鸡为重点的草食畜牧业,壮大林特、油料、食用菌、蔬菜等特色产业。做大生物医药产业,加强肚倍、黄姜、金线莲等中药材的深度开发。争创“湖北旅游强县”,新建5A景区1家、4A景区3家以上,力争旅游人次突破300万,旅游综合收入突破20亿元。推进“一区六园”基础设施配套、服务配套,大力发展服饰加工、电子信息、彩印包装、五金制造等产业。

筑牢硬支撑,以项目推动城乡发展
以大城区建设为核心,实施绿松石矿产开发、绿松石珠宝玉石精深加工、生态矿区、地质公园等项目,打造“世界绿松石珠宝交易中心”;实施十巫高速竹山段、通用机场、城关至官渡一级路等项目,打造“区域交通物流中心”;实施职教集团迁建、外派劳务等项目,打造“教育培训中心”;实施圣水湖养生基地、康复养老服务等项目,打造“养老养生中心”;实施县人民医院拓展、县中医院等项目,打造“医疗卫生中心”;实施楚庸文化、十星文化等项目,打造“秦巴民俗文化传承中心”。全方位推进堵河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带建设,实施武陵峡·桃花源、堵河源、圣水湖、九女峰、百里河、女娲山等景区景点开发,打造“七大组团”。

聚焦绿色发展,建设美丽竹山
科学划定生态红线,严格落实禁开采、限开发、禁养殖专项规划,实施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管理模式,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实行差异化发展策略,有效保护各类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深入实施大气、水和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统筹推进工业点源、农业面源和石漠化、水土流失治理。严格推行排污许可制度,实行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实现全县乡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
持续推进植树造林,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工程,实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和退耕还湿,确保森林覆盖率达65%。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制度,全面推行“河长制”。

坚持问题导向,深化关键领域改革
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任务。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四个清单”制度和“一枚印章管审批、一个部门管市场、一支队伍管执法”。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现代预算制度。深入推进金融改革创新,争创“国家级金融信用县”。深化投融资改革,推动政府投融资平台转型发展。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完善权能,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深化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改革,大力推广政府购买服务,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效率。深化统计、水利、物价等领域改革,增添发展新动能。

提升群众获得感,全力保障改善民生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优化城乡学校布局,确保学前教育实现全覆盖,义务教育实现均衡发展,高中教育毛入学率达95%。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创业扶持政策,盘活农村集体资产,拓展非农增收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行分级诊疗,加强计划生育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完善全民医保制度、社会福利制度,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高度重视留守家庭、失独家庭、“空巢”老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救助和帮扶,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加快棚户区改造,切实改善群众居住条件。


2017年工作安排
扶贫与扶志同步,加快全面小康进程
采取“中医诊法、计生管法、狙击战法”,挂图作战,确保减贫3万人以上,40%以上的贫困村整村出列。统筹财政资金15亿元以上支持精准扶贫,加快建设十大扶贫片区。完成易地扶贫搬迁6889户19595人,力争“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受益的资产收益扶贫长效机制,落实贫困户发展乡村旅游税收优惠政策,争取贫困地区水电矿产资源开发资产收益扶贫改革试点。引导贫困户主动参与脱贫攻坚行动,结合“十星”创建,每年评选200户“十星级脱贫示范户”并给予奖励。

存量与增量齐抓,加快产业绿色转型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突破性发展新兴产业,新培育规模企业4家,新增市场主体2000户以上。加强与潘口、小漩、龙背湾等电站的政企共建,加快水电、光伏、风能等绿色能源开发。完成潘口、文峰等2个矿区的采矿权办理。抓好鱼岭、通济沟等园区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力争新入驻园区企业5家以上。推进10大农业特色产业示范园、3大水产生态养殖示范区建设。新建茶叶基地1万亩,改造升级老茶园2万亩。新建道地中药材基地5000亩,改造升级老基地5000亩。巩固提升专业蔬菜基地5000亩,建设蔬菜产地批发市场1个。

改革与开放结合,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加强对口协作,力争引进1-2个产业项目进驻工业园区。加大招商项目履约力度,力争到位县外境内资金80亿元。鼓励本土企业扩大出口,完成外贸出口3亿元人民币,利用外资1000万美元。降低小微企业贷款门槛和成本,拓展融资渠道,实施3个以上政府购买服务贷款项目。支持企业技改创新,力争申报国家发明专利60项,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家,创建科技创新示范企业10家。加大“竹山绿松石”专用标志推广使用力度,积极争取国家标准发布实施。申报创建郧巴黄牛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加强商标品牌建设,争创湖北省著名商标1件、湖北名牌产品3个。

保护与开发并重,加快建设生态文明
严完成植树造林3万亩、天然林管护206万亩、生态公益林补偿管护131万亩,完成长防林、石漠化治理和6个国有林场改革。创建市级生态乡镇2个以上、市级生态村30个以上,启动国家生态县创建,争创全省林业生态示范县。加大堵河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女峰国家森林公园的保护力度。加强乡镇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管理,新建污水管网60公里以上,改造升级城关污水处理厂,实施城关垃圾处理场封场工作,启动双台、柳林等4个乡镇垃圾处理场建设,建成楼台、擂鼓等5个乡镇垃圾中转站,推进100个村的环境综合整治。

城市与乡村互动,加快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县城重点路段改造、城市排水防涝、天然气管道等工程,规范城区停车秩序。推进东门片区、桥东片区、东门湾城市棚户区改造,启动明清大石沟片区旧城改造。加快城西河滩湿地公园、堵河滨河景观带建设,启动历史文化街区、莲花池山体公园、南门河滩水体景观公园建设。纵深推进护驾、龙井、谭家河、川圣、十竹路等片区建设,启动沧浪、茅塔、环库路等片区开发,加快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十巫高速竹山段前期工作,启动建设鱼岭园隧道、上庸至峪口二级路、佑东路、等工程,建成麻家渡至县河段一级路,加快圣母山、沧浪山、武陵峡等三大片区公路建设,新增2条城乡公交线路。

民生与稳定统一,加快成果共建共享
实施“全面改薄”工程,新(改、扩)建教学及辅助用房3.6万平方米,推进恒升小学新建、职教集团迁建、宝丰集镇小学扩建工程。巩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县创建成果,确保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阶段巩固率达98%,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0%以上。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实施中医院、妇幼保健院迁建、残疾人康复中心新建工程。健全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新增城镇就业3500人,扶持创业300人,培训城乡劳动者4000人以上。推进5个农村福利院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完成848户棚户区改造、1386套公租房建设、12109套城镇旧住宅改造和1150户城乡危房改造。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坚持依法行政
自觉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开展工作,主动接受县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推进政务公开,重视发挥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的作用。推进“七五”普法,做好法律援助工作。

坚持务实勤政
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弛而不息改进作风,规范办文、办会、办事程序,精简文件会议,减少事务性活动,集中精力抓落实。严格绩效管理,建立健全目标考核奖惩体系。强化担当意识,加大行政问责力度。

坚持廉洁从政
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认真履行党风廉洁建设主体责任,带头贯彻执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等党纪党规,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强化机构编制管理,抓好政务督查、行政监察,加强对财政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审计监督。支持纪检监察机关履行监督责任,坚决纠正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相关链接
一区六园:一区指竹山经济开发区,六园指邓坪农产品加工园、莲花绿松石工业园、通济沟商贸物流园、鱼岭生态循环工业园、宝丰创业园、桥东生物医药园。
一核两带三为主:以大城区为核心,竹房城镇带、堵河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带为两带,脱贫小康为主责、产业强县为主题、生态立县为主线。
七大组团:堵河源生态画廊旅游组团、武陵峡·桃花源农耕隐逸文化旅游组团、九女峰天然氧吧养生旅游组团、圣水湖休闲度假旅游组团、城区秦巴民俗文化和珠宝玉石观光旅游组团、女娲山创世探源旅游组团、十竹路美丽乡村旅游组团。
四个清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收费清单。
五进工程:群众文化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军营。
五个一批: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今日竹山-多媒体数字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鄂ICP备050178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