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十堰市人民医院刘杰博士(下)
2016年12月初,十堰市人民医院急诊科、重症医学科合并,成立新的急诊与重症医学科,原重症医学科主任刘杰担任急诊与重症医学科主任。
“这不仅是‘前哨’(急诊科)与‘防线’(重症医学科)在技术意义上的‘强强联合’,更是医院学科和业务建设的一次重大战略部署。”刘杰告诉记者。
刘杰介绍,十堰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是十堰急诊急救事业的发源地(十堰120的前身)、湖北医药学院第三临床学院急诊医学及重症医学临床基地。先后荣获“中国青年志愿者杰出集体”、“全国巾帼文明示范岗”、“湖北省临床重点专科”、“湖北省杰出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年接待患者4.5万余人次,拥有院内急诊抢救、观察、输液、清创室、手术室及危重症监护室等单元;有抢救床12张,危重症监护床6张,留观床16张,清创室和急诊手术室各一间,输液坐椅50张;有数字化急救车10辆,抢救型救护车6辆,重症监护车4辆。
重症医学科开放床位12张,为10万级层流病房,各类重症救治设备齐全,在各类危重疑难重症救治上积累了丰富经验。2009年成功救治世界首例甲型H1N1双胞胎孕妇,救治技术享誉全国;对严重创伤、各类休克、DIC及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救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每年收治危重患者逾千例。2016年4月15日至6月13日期间,神农架松柏镇陆某被确诊为中国第七例、湖北省首例人感染H5N6型禽流感病例。市卫计委从全市抽调骨干力量全力救护,刘杰博士作为鄂西北知名急危重症救治专家在列。他针对患者病情,向救护组提供了体外生命支持(ECMO)状态下危重患者救治的宝贵经验,他所带领的呼吸治疗团队也在患者抢救一线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为患者最后成功救治创造了有利条件,受到各级领导高度评价。
刘杰指出,急诊科医生传统意义上大多数承担着“哨兵”和“搬运工”的角色,ICU的医生则没有门诊经历,病源也相对受限,而且ICU的医护人员通过长时期救治危重症患者锻炼出来的精湛专业技术也无法得到大范围的推广。如何将院内重症抢救技术应用到急诊,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命题。此次急诊科与重症医学科强强联合,就是为了更好地整合资源、进一步提升十堰人医和秦巴山区门急诊突发危重症患者的救治能力,也是十堰市人民医院顺应医改方向,凸显三甲医院品质,建设秦巴山医疗卫生中心核心医院的关键之举,体现了医院大力提升急危重症救治水平的信心与决心,更给十堰和周边广大居民提供了更有力的健康安全保障。
事实证明,这项举措也符合2016年《医院建设管理指南》的相关条例,与国家新医改对城市三级医院的发展定位高度契合,初步显现了1+1>2的重要价值,此次圆满实施空中转运患者就是最佳范例。
刘杰介绍,合并后的急诊与重症医学科现有工作人员91名,其中医师26名,护士65名。其中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研究生15名,本科55名;国际呼吸治疗师8名、国际造口师1名。近3年来,科室承担省科技厅课题3项,市级科研课题3项,参与编写医学教材及著作12部,获国家专利15项,在各级期刊杂志、学会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科内人员先后在意大利锡耶纳大学综合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安贞医院、邵逸夫医院等国内外众多大医院进修学习,院外培训率达80%以上。
今后,科室将秉持“急诊向院前推进、重症向急诊迁移”的发展理念,深度融合全方位的生命支持技术与高效的急诊手段,充分运用水陆空立体交通条件,发挥最大资源优势,打造秦巴山区首屈一指的医疗救助体系。 (易 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