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来自丹江口的陈某将一面印有“赤子之心、精诚之医”八个大字的牌匾交到十堰市人民医院血液内科主任李红手中,感谢该科医护人员的精心救治。
噩梦降临,患上恶性血液病
丹江口市的陈某,半年前突然感到双侧腋窝疼痛,摸上去还有包块,当地医院检查后考虑为淋巴结肿大,未进行特殊治疗。之后又突然出现左侧腰背部疼痛,陈某及家人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遂来十堰市人民医院就诊。该院血液内科副主任、百级无菌层流病房负责人覃骏接诊了他。
经查,陈某被确诊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Ⅲ期。淋巴瘤是一种恶性血液病,其致死率为52.1/10万。
“简直就是五雷轰顶,感觉人生一下子就失去了希望。”教过生物、略懂医学的陈某深知淋巴瘤的严重性。
覃骏告诉陈某,淋巴瘤虽然十分凶险,但根据国际预后指数(IPI)分析,她目前的情况处于低中危组。这就意味着,系统的治疗有望提高她的长期生存率,甚至达到长期的无病生存。陈老师这才逐渐打消疑虑,决定配合治疗。
反复论证,精细制定治疗方案
经过与陈某及家人沟通,血液内科李红主任与覃骏为陈某制定了化疗方案,并安排陈某入住该院百级无菌层流病房。
体重刚过40公斤的陈某,三个月内接受了三次标准化疗,病情开始好转。但单一的化疗对这类病人来讲,长期生存率将不足50%。借鉴国内前沿案例,大剂量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成为陈某的最优选择。覃骏为陈某制定了精细的移植预处理方案。
共渡难关,跨过黑暗时光
2016年9月20日,陈某与血液内科全体医护人员进入战斗,整个过程要经过大剂量化疗加刺激因子动员骨髓造血,然后把握时机采集外周血干细胞进行处理、冻存,再次经过一次大剂量化疗后进行干细胞的回输。10月9日开始,陈某连续两天进行外周造血干细胞采集。之后,陈某经历了艰难的骨髓抑制期。每天输液高达8000-10000毫升,并注射一定量的利尿剂。“这等于把患者全身血液清洗一遍,过程很痛苦。”覃骏说。
为了帮助陈某稳定情绪,血液内科医护人员时常陪着她、安慰她,帮她按摩。还专门联系医院装备处,配备设备,为陈某播放经典名曲。
12月中旬,陈某的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均已稳定上升到正常水平,骨髓穿刺也提示骨髓增生活跃,标志着“生命种子”——造血干细胞在她体内已经完全植入成功。
凤凰涅 ,患者重获新生
2016年12月24日,陈某成功出院。她拉着血液内科护士长鲍红霞的手,激动地说道:“我太感谢你们了,是你们让我重生。”
覃骏介绍,造血干细胞被称为“生命火种”。整个采集自体干细胞移植过程需要经历采集造血干细胞、制定适合的预处理方案、干细胞冻存以及防止感染、出血,保护重要脏器不受破坏等多重难关。在采集造血干细胞过程中,不仅对采集者有很高的要求,而且还要求患者的心理和身体状况保持在良好的状态并积极配合,对技术、设备、环境等各个环节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能够独立成功完成自体干细胞移植术,无疑为鄂西北地区广大血液病患者带来了福音。 (周玉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