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山县水务局局长 储 勇
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基、生产之要。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县水务局将紧紧围绕县委提出的“一核两带三为主”发展战略,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统筹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保障饮水安全、粮食安全、防洪安全、生态安全为核心,以推动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为重点,以落实水利扶贫政策措施为途径,深化水利改革,创新水务管理,完善体制机制,筑牢水利基础,致力实现水利生态绿色共享。
以项目建设为支撑
筑牢水利基础
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服务经济、改善民生、保护生态的重要基础,紧扣全县“十三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水利改革发展规划,科学谋划并争取实施一批管长远、打基础的重点水利建设项目,筑牢水利基础。
1.坚持民生优先,普及饮水安全。把解决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作为水利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新建流域水厂、村级集中供水、管网延伸工程为重点,以分散小型饮水点为补充,加快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到2018年底,全面解决重点贫困村和10.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问题。分步推进乡镇集镇水厂扩容改造工程,通过配套改造、升级联网,提高农村供水保障能力,至2020年,全县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84%以上,集中供水覆盖率达86%以上,水质达标率达95%以上,供水保障率达90%以上。
2.助力城乡发展,推进河湖治理。以服务大城区建设为核心,坚持生态治理和防洪治理相结合,对堵河干流、霍河下游进行综合治理,新建河道堤防护岸18公里,生态绿化4.6万平方米,清除河道采砂制砂厂11处,生态修复河道22公里。以推动圣水湖湿地保护为重点,对潘口库区实施库岸整治,新建官渡河西等13段堤防护岸36.1公里。以服务乡镇集镇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为重点,完成境内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16段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完善河道堤防绿化建设。继续推进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完成8座新出险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到2018年以前,全县在册小型水库全部达到一类标准。
3.服务农业产业,巩固农田水利。持续推进农业节水示范工程,以灌区续建配套改造、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争取实施店坪、县河等灌区和新一轮国家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新增和改善灌区面积7万亩;以城关、溢水、宝丰、麻家渡、擂鼓、秦古、得胜、官渡、文峰等乡镇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为载体,发展农业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6万亩。加大水源工程建设,启动鼓锣坪中型水库和擂鼓堰口河、宝丰柳家河3座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分步实施宝丰镇东、西河水库至谭家河水库水系联通及得胜八道观至得胜和秦古集镇应急调水工程,增强集镇水厂和骨干灌区供水保障能力。加大农村山塘、窖井、渠堰整治力度,因地制宜兴建“五小水利”工程,提升蓄水保水能力。
4.生态绿色共享,厚植发展优势。以“绿水青山”为导向,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实施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实现生态、经济、旅游、扶贫共享发展,统筹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完成堵河干流以及霍河、谭家河、小漩、陈家河、西河、洞沟等水库水生态修复与保护,治理和修复生态河堤18公里, 建设滨河景观带5.6公里,河岸生态绿化2500亩。继续推进丹江口库区水土流失治理和水污染防治,建成文峰太河、宝丰秦家河、溢水柳树沟等5条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8平方公里,新增经果林680公顷、生态林1250公顷,坡改梯400公顷。推进公祖河、鼓锣坪水电扶贫项目建设,完成5座农村小水电增效扩容改造,新增发电装机2.225 万千瓦,至2020年,全县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率达92%以上。

以深化改革为动力
创新水务管理
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统筹水生态文明建设为重点,坚持建管并重,完善机制,试点示范,坚定不移推进水利领域改革,提升水务管理和水资源保障能力。
1.深化水资源管理制度改革。全面贯彻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按照以水定需、因水制宜、量水而行,分年度确定各乡镇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控制指标,细化完善水资源管理控制考核指标,逐步完建集中供水计量、排污检测设施。加大饮用水源区保护力度,对县内大、中、小型水库及饮用水源划定保护范围,制定并落实保护措施。
2.深化河道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明确目标、稳定达标、落实责任、长效监管”的原则和要求,建立县级“河长制”管理机制,落实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明确河道管理责任,细化管理考核办法,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实现县、乡(镇)、村三级“河长”全覆盖。到2018年底,全县境内重点河道达到“七无”目标,河流水质稳定达标,河道水污染排放总量明显下降,地表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3.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国有公益性水利工程管护,理顺管理体制机制,配齐国有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机构,争取实行全额预算和收支“两条线”管理。继续深化农村小型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分类明确管护主体和责任,落实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经费,推行社会化购买服务,提升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
4.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全面贯彻节水优先方略,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水安全,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用水需求管理,完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和供水计量设施,建立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至2020年,完成中部中型灌区2.5万亩农业水价改革任务,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5.深化水利投融资体系改革。建立政府主导、政策扶持、金融支持、社会融资、群众自筹于一体的水利建设投融资体系,多渠道、多元化筹集水利建设投资。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积极探索“PPP”多元化水利投融资模式,争取社会资本投资农村饮水、农村水电以及农田灌溉等水利基础建设。通过规划对接、项目对接,合理整合水利、农业、扶贫开发、水环境整治等项目资金,加大水利基础建设投入。
以规范提升为保障
推动共享发展
1.优化完善水利规划设计。围绕“一核两带三为主”发展战略,统筹考虑水经济、水生态、水安全、水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惠作用,将水利建设规划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产业布局、生态旅游、脱贫攻坚等深度融合,优化空间布局,完善规划设计。
2.健全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在完善项目申报、审批、备案和“四制”建设程序的基础上,实行水利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项目负责人对水利工程建设质量负总责。加强工程建设质量过程控制,严格落实质量控制硬性规定,全面推行旁站监督和质量检测制度,适时开展第三方质量检测,严格失职追责问责,确保水利工程质量达标。完善工程建设质量监督体系,组建县级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站,提高水利建设监管水平。
3.完善基层水利公共服务体系。建齐建强基层站所,按照行政区域,逐步推进8个乡镇水利站建设,明确职责,配齐人员,完善制度,加强业务培训,提升基层水利管理服务水平。完善水利信息化网络,完建水雨汛情监测系统、水利工程信息采集系统、安全监管系统等,配套完善预警监测设施,落实预案管理机制,基本实现河道、水库以及防汛、水保、采砂信息采集和预警系统全覆盖。
4.加大水务宣传教育力度。将水务管理纳入公益性宣传范围,加大涉水法律法规、国情水情宣传力度,提高全民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参与水利建设。认真总结和推广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成功做法和先进事迹,积极探索符合我县实际的工作思路,不断积累成功经验,为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