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多媒体数字报

2017年04月18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0000
本期导航 往期回顾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检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把“金钥匙”开启小康门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17年04月18日  查看次数:次  
  (上接一版)

  狙击战法:近5万个“处方”治“顽疾”
  无技术、有大病、缺劳力、没产业……“病情”不同,“处方”也各有差别。
  针对48977个贫困户,我县开出了48977个“处方”。处方无大小,关键是对症下药。
  麻家渡镇总兵安村的陈敬忠,两年前还住在距集镇70多公里的牌楼村。2015年,在镇上的统一规划下,陈敬忠搬到了离集镇5公里的总兵安村。他开起了农家乐和小旅店,两年内就实现了“小康梦”。
  截至去年底,全县像陈敬忠这样“挪穷窝”、“兴产业”的贫困户有8375户24257人。未来三年内,我县还将有17201户48883人实现易地扶贫搬迁。
  扶贫搬迁转移一批、产业开发带动一批、教育培训拉动一批、医疗救助帮扶一批、政策供养兜底一批,按照“五个一批”总方略,我县坚持政府、社会、市场三位一体,因户施策靶向“治”贫。
  精准扶贫,产业先行。我县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探索出“能人带动、集约经营”,“资产投资、村户受益”,“入股分红、化解风险”等十大产业扶贫模式。
  城关镇迎丰村的唐建生,靠吃“百家饭”长大,14岁就辍学外出务工。2014年,在扶贫工作队帮扶下,他试着养殖郧阳大鸡,当年收入近20万元。富裕了的他注册成立高迎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吸纳35个贫困户入社发展养殖,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我县将产业扶贫作为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途径,坚决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去年,我县整合资金15.07亿元,精准投向扶贫产业发展。全县流转土地2.3万亩,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207家, 13155户贫困户从中受益。
  计生管法:痕迹管理防“假脱贫”
  “户主殷增龙,按照现行脱贫标准,经过民主评议,认定你达到脱贫标准,经公示无异议后,你于2016年正式脱贫……”1月7日,大庙乡铁炉沟村1组村民殷增龙在《贫困户脱贫告知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在他家,墙上挂着的“精准扶贫明白袋”,清晰地记载着帮扶责任人的扶贫足迹。
  2015年4月29日,帮扶人张富勇查看危房改造;2015年12月19日,与户主商议后决定分散安置、拆旧建新,养猪4头、鸡50只;2016年3月7日,户主新建两层砖混楼房,去年养殖增收1万余元……
  精准扶贫是攻坚战。我县借鉴现行计划生育管理模式,遵循识别精准化、脱贫目标化、发展动态化、出列痕迹化、管理科学化“五化”原则,通过卡、表、图、册、账“全程纪实”脱贫轨迹,坚决杜绝“假脱贫”、“数字脱贫”、“被脱贫”。
  帮扶要问效,无效要问责。我县严格奖惩约束机制,对如期出列的贫困村,奖励3至10万元;贫困村未能如期出列的,包保单位不评优,干部职工年度绩效考核奖励工资调减20%;对于作风不实、履职不力等八类扶贫工作队员将被召回并问责。
  为确保脱贫成效经得起历史和时间检验,我县建立健全贫困村出列程序,组建扶贫智库,实行常态化督导和专业化评估。去年底,我县委托湖北科技学院为第三方调查评估机构,组织精准扶贫自查。根据“体检”结果,我县先后约谈3名乡镇党委书记、6名扶贫干部,列出问题清单118条,下达整改意见118条。
  “不脱贫不脱钩!不致富不回家!”去年,我县118支驻村工作队帮扶242个贫困村,实施项目2500个,落实到位帮扶资金3.42亿元。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今日竹山-多媒体数字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鄂ICP备050178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