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世根 王茂琴
初夏时节,走进城关镇虎山村,一派幸福和谐的新村美景映入眼帘:一条条盘山水泥路延伸到各组各户,一道道梯地星罗棋布,里面的西瓜、果蔬给夏日添了几分清凉,一栋栋黛瓦粉墙农舍掩映在绿树丛中……
虎山村海拔500多米,全村6个村民小组332户村民散居在山岭中,是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靠种麦、种豆、种苞谷,农民虽填饱了肚皮,却钱夹子空空。去年初,还有9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边远贫困村整村出列,贫困户摘帽如何破题?
发展产业促脱贫
“你看这黄秋葵长得多鲜嫩,7月初就可上市。去年种了3分地,卖了3000多元,今年我扩种到1亩,少说也要卖1万元。”正在地里锄草的虎山村二组贫困户刘超一脸喜悦。
去年初,镇党委政府从加大调整种植结构、实用技术培训、产业基地建设、培育种植业大户入手,强化对贫困农户的带动作用,延伸产业链,促进农民增收。在镇农技服务中心的技术指导下,该村把通过土地整理项目整理出来的250亩土地,建成蔬菜产业基地。通过引进种植地膜洋芋、西瓜、稀特品种蔬菜,达到“一花引来百花开”的示范效应。在政策和技术的支持下,今年,该村农民种植洋芋、瓜果、蔬菜达200多户,总种植面积达500亩,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
技能培训提能力
在虎山村250亩蔬菜基地里,菜农们忙着采摘时鲜蔬菜。贫困户刘平贵指着满园西瓜兴奋地说:“上茬西瓜下茬菜,一年收入上万块呢。我这1亩西瓜,预计亩产3000公斤,除去成本,一亩西瓜少说也能净赚4000元。”
在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中,镇政府坚持“既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的理念。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等项目。邀请农技、畜牧专业技术人员进村为村民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完成农业实用技术培训600多人次。“村里通过开展各类技术培训,一大批贫困户掌握了现代种养技术,富裕起来的农民正改变着山村贫困落后面貌。”驻虎山村的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杨进说。
易地搬迁拔穷根
在该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二组贫困户刘赟的妻子任金凤高兴地说:“从山上泥巴房搬进安置房,公路修到家门口,再也不用肩挑背驮了。自来水引到水缸里,吃水不用下河挑了。”
为让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该镇将易地扶贫搬迁与特色生态产业结合,将搬迁安置点选址在交通便利、产业基地周边,打造“易地扶贫搬迁+特色产业基地”模式。去年初,村里建起集中安置点,将21户贫困户从山上搬到山下公路边,引导他们发展瓜菜产业。贫困户刘扬波家有4口人,种植西瓜2亩、蔬菜1亩,今年仅种植瓜菜可收入1.5万元。
修路引水解民困
在该村泵房建设现场,施工人员在安装无负增压设备,正在开挖供水管道的王可富擦了一把脸上的汗,乐呵呵地说:“再过半个月,管网铺设好了,我们就吃上了自来水!”
虎山村有3个组190多户农户居住在半山腰,过去为吃水问题,干群费尽了心思、想尽了办法:挖水窖、修水井,逢天旱就无水吃,只能下河挑水吃。为解决吃水难,今年3月初,镇政府积极争取扶贫项目资金80余万元,在县自来水公司的支持下,建起无负增压泵房,铺设主支管网13000米。同时,该镇投资30余万元,扩修通往安置点和产业基地道路2公里,还勘测设计了产业基地配水工程,今年底可动工兴建。
产业兴盛,民生改善,村风淳朴,社会和谐。虎山村干群心往一处想,劲朝一处使,正用勤力的双手描绘着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