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5年9月7日至8日,省委、省政府在我县召开全省精准扶贫现场会,发出“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总攻令。近两年来,为全面提振广大干部群众精气神,给精准脱贫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持续的智力支持,我县把精神文明建设和精准脱贫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开展 “十星创建·精神脱贫”,以精神扶贫助推精准脱贫,做到扶志、增智、塑魂并重,经济脱贫与人文提升并举,形成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强大气场,本报即日起推出系列报道,介绍我县相关经验做法,敬请关注。
仲夏时节,漫步擂鼓镇枣园村,文化广场上老人散步、儿童玩耍,怡然自得;水泥路干净整洁,农户周围不见一点垃圾;一幅幅丰子恺的水墨画、精神文明宣传墙体绘映入眼帘,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得益彰地融入群众日常生活。
“没想到村里变化这么大!”在深圳创业的龚国东回家探亲,创建了“枣园开心”微信群,随时分享该村的“美图”。近两年来,借力精准扶贫政策和县委宣传部在该村开展“十星创建·精神脱贫”试点,该村争取项目资金修路、建文化广场,改造农房和猪圈、厕所等设施,村头广场上竖起“十晒十比十评”好人榜,给村民树立起比、学、赶、超的精神标杆,“十星级文明户”净增118户,比脱贫、比致富、比文明……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精神脱贫”天地宽
宝丰镇石串村三山夹两沟,村委会距宝丰集镇20多公里,全村595户2069人散住在两条“V”型山谷里,建档立卡贫困户501户1531人。由于长期以来项目建设和资金投入很少,该村干部群众对脱贫致富缺乏信心,等、靠、要思想严重。精准扶贫启动后,不少人又“以穷为荣”、“争当贫困户”。
要富口袋,先富脑袋。派驻该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的县委办公室副主任熊雷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学习政策、分析村情、制定规划,召开党员代表会、群众会,宣传政策,描绘未来。
“贫困村要想脱贫出列,村干部必须率先实现精神脱贫。”让宝丰镇党委书记杨明章感到高兴的是,石串这个昔日最落后的村,干部还是原班人马,观念一变,有了奔头,干劲大增:去年冬天计划发展茶园200亩,干部群众一鼓作气发展了600亩;今年春天群众争相植树,最终栽植杉树苗12万株;去年以来,先后新建11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今年年底可完成集中安置331户、1095人。评选十星级农户、修路、治理河道、改造公厕、新建村卫生室、改造农网……各项工作风生水起,两个文明建设齐头并进。
像石串村一样,全县派出241名“第一书记”到村任职,驻村帮扶,调动和发挥村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干部群众精神振奋,齐心协力苦干实干,去年20个省定贫困村整村出列,2.02万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十星照亮脱贫路
石串村的现象不是个例。
如何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为脱贫攻坚增添内生动力,为“十星高地·秦巴强县”建设提供精神支撑?
2015年9月以来,县委、县政府在落实精准扶贫政策的同时,不断加强和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激发农村基层组织和干部群众的斗志和干劲。
在指导和总结县委宣传部创办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今年3月,我县正式印发了《关于扎实推进“十星创建·精神脱贫”行动实施方案》,动员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筑梦、立志、扶智、弘德、惜福,自强、自信、自觉、自律、自爱,弘扬“十星光荣,脱贫靠我”的价值观、“愚公移山,弱鸟先飞”的事业观、“勤能补拙,耕读传家”的人生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观、“安康是福,节俭惜福”的幸福观。
紧接着,我县出台《关于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的实施意见》,强调深化拓展“双十星”(十星级党组织、十星级党员)争创评选活动,以精神脱贫助推精准脱贫,引导激励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中争星创星。
麻家渡镇涧沟梁村青年喻金涛打工意外失去右臂,去年回乡养殖牛羊实现收入2万余元,家庭一举脱贫。县残联积极落实残疾人救助政策的同时,发现、培养了像喻金涛这样一批身残志坚的脱贫致富残疾人典型,前不久又联合县文明办在全县开展 “最美残疾人”“最美助残人”评选活动,激励广大残疾人自强自立,发动社会关爱帮助残疾人。
县委组织部、县委统战部、县总工会、县妇联、县食药监局、县交通运输局、县教育局等部门紧密结合工作实际,调整、优化和拓展十星级系列文明创建,培育、评选和表彰一批十星级党组织、党员、民营企业、文明家庭等,实现十星级创建全覆盖、立体化,城镇、乡村,机关、社区,集体、个体,条块互动,提高了干部群众文明素养,提升了城乡文明程度。县工商联等单位还组建“爱心企业联盟”,开展结对帮扶扶贫救助活动。
党建引领、十星创建、人文帮扶,全面激活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提振了干部群众的精气神,孕育了全县群众勤劳致富、奋发有为的强大精神气场,凝聚了决战贫困的合力,结合统筹推进“六个一批”,明年底前我县可确保34803户102359人全部脱贫。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