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下午,大雨过后的双台乡水坪村田野上空气清新怡人,一大片翠绿的水稻映入眼帘。该村村主任、泉水红胭脂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陈绪德一边察看胭脂稻的长势情况,一边向记者介绍:“我们村目前种了50亩胭脂稻,亩均产400至500斤,亩收益达8千元。”
据介绍,胭脂米是一种特殊的红色大米,因色泽红润如胭脂而得名,曾为清廷“贡米”。其生长环境需在高山凉爽地区,供给的水源必须是冬暖夏凉的山泉,在我县很少有地方种植。而水坪村刚好符合这些条件,且有着多年种植胭脂米的历史,但由于产量偏低、销售难,一直未能成为村里的主打产业。
水坪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62户487人,是省定重点扶贫村,山大地贫,地处偏远,阻挡着该村脱贫致富的步伐。村党支部明白,要想脱贫,唯有下苦功发展产业。
如何发展产业?村党支部一帮人经过探讨、考察,决定立足本村优势,大力发展胭脂稻。“要想做大做强,就必须成立一个组织,把力量凝聚起来,把产品卖出去。”村主任陈绪德提议。于是该村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引领农户抱团,发展特色产业。2015年,村主任陈绪德成立了竹山县泉水红胭脂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申请注册了“水坪·泉水红”商标,购置剥壳机械,进行统一回收加工;计生女专干盛波注册了双台水坪特产微店,网上售卖胭脂米。
“党支部不仅给予技术支持,还统一回收、加工、售卖,群众不再为产量低、销售难而担心,参与产业脱贫致富的积极性被激发了。”村党支部书记王国宝告诉记者,目前该合作社有30多户贫困户入社,有10户贫困户种植胭脂稻脱贫致富。
水坪村三组贫困户陆成义,家有5口人,他右手残疾,儿女在外务工,母亲年事已高,家里重活全靠妻子,是2015年建档立卡贫困户。村党支部成立合作社后,陆成义第一个成为社员,把自己的1亩4分田拿出来种植胭脂稻,当年获益7000元,妻子在家养了5头猪,每年能卖1万元。“去年,我们家已经脱贫了,有支部掌舵,这样的合作社我们放心!”陆成义高兴地说。
“下一步,我们将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通过党支部引领合作社、合作社发展产业,切实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力争2018年实现人脱贫、村出列!”王国宝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