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数字报|今日竹山-电子版

2017年09月09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0000
本期导航 往期回顾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检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聚焦师德正能量 奏响梦想最强音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17年09月09日  查看次数:次  

聚焦师德正能量 奏响梦想最强音
——热烈庆祝第33个教师节暨“爱岗敬业”模范人物风采展示

组稿:向继明 王定生 张云朝 陈光复 朱本双 祝国森 朱春耕 刘启明

县教研室副主任闫家胜
点燃山区教研的火种

  全国尝试教学实验研究先进工作者、湖北省骨干教师……在竹山教育系统,熟悉闫家胜的人几乎无不点赞,让人们折服的不仅仅是他深厚的专业功底和学识,更是他“拼命三郎”般的敬业精神。
  从一名乡村民办教师,成长为全国有影响力的教研名家,38年来,闫家胜一步一个脚印做出了令人敬佩的成绩,为山区教育事业的发展点燃教育科研的火种,贡献自己的力量。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他积劳成疾,却从未停止过思考和奔波。他说:“我无法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决定生命的厚度。”
“用心”育人 成就名师
  从竹山师范毕业后,闫家胜主要担任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他把启发式教学思想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始终,并将“尝试教学法”“发现法”“诱思探究法”等一系列教学方法有机融合,优化教学过程,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实、活、新、巧”教学特色。
  任教期间,闫家胜注重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对于有潜质、有天分的学生,不惜花费心血,悉心栽培。对于作业认真、表现优秀的学生,留给他们的家庭作业常常就是一道奥数题。学生先独立思考,第二天再交流解答。闫家胜所带班级的数学成绩曾连续十年居全县之首,优生率98%以上。1993年,我县首次组织小学生参加全国小学数学奥赛,他指导的6名学生分获一、二、三等奖。
从“教员”到“教研员”
  1993年,闫家胜被调往县教研室,从事小学数学教研工作。角色的转换,对于区域教育事业的使命感,让闫家胜不敢有丝毫懈怠。
  他经常对老师们讲:教师工作很辛苦,但苦中有乐。什么时候有乐趣呢?当你的课上得清晰流畅,过程波澜壮阔,师生情感共鸣,构建出了优质、高效、生命律动的课堂,你的心情一定是快乐的。
  为了使教师理解新大纲、新课标的内涵与精髓,把握新教材的重点与关键,从事教研工作24年来,他热情配合教育局师训科工作,培训主讲30多场次;在教学视导过程中,进行小型讲座近百场次,培训教师达5000人次,使教师对新课程理念、三维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全新的认识,对新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具有实质性收获。
与病魔抗争,潜心教研结硕果
  1996年,闫家胜迎来自己教育生涯中的黄金时期,主抓的研究课题接连立项,成果不断。正当他鼓足干劲,准备在教研事业上大干一场时,却遭遇病魔袭击,患上胆结石。
  彼时,他承担了国家十五重点科研课题《现代启发式教学与创新教育》实验研究任务。在教材编写和科研攻关的关键时刻,胆结石反复发作,为了不影响工作,稍作处理,他便投入到工作中去。最终,他获得了全国启发式教学实验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8年,正当他的教研工作如火如荼的进行时,病魔再一次找上了他。闫家胜日渐消瘦,不到半年,体重减少30多斤,因为无明显痛感反应,他根本没当一回事儿。等走路开始踉跄,他才去就医,发现血糖高得离谱,再次入院治疗。在医院待了一周,他就闷得慌,跑到实验小学听了一天课,他才感觉精神愉悦、心情舒畅。闫家胜深情的感叹:“学校、课堂才是我永远爱恋的殿堂,教师、学生才是我倾注情感的对象,教育事业才是我倾洒热血的疆场。”

竹山一中教师余道奎
把教书当终身事业来做

  在余道奎的人生字典里,只有4个字:化学、学生。他先后在竹山师范、竹山一中任教,在三尺讲台上耕耘了40个春秋。对化学学科的热爱,是他前行的动力,潜心化学教学研究,成为了他半辈子的事业。
“你就记我在岗就行了”
  1976年,余道奎以优异成绩考入竹山师范,品学兼优的他毕业后被留校任教。当时学校教师紧缺,连续8年,全校10余个教学班的化学教学任务全压在他一人身上。白天的课排不过来,余道奎便利用晚自习时间给学生上新课,管理考勤的教师询问他如何核算工作量,他笑着说,“你就记我在岗就行了。”
  2000年,余道奎因工作业绩突出被选拔到竹山一中任教,他的干劲更足了。每学年开学排课,他总是选择学生成绩基础差的班级带,从基础开始抓起。2010年秋,余道奎担任高二两个班的化学教师,本来已经达到了饱满的工作量,可当他得知高三复读班的化学教师没有合适人选,便主动请缨承担该班的化学教学工作。超负荷的运转导致他颈椎脑供血不足加剧,在一次课堂上,突然头晕,学生把他送进了医院。为了不耽误高三学生的学业,余道奎坚持带病工作。2015年秋,年满57岁的余老师又送走一届毕业生。考虑到学校化学教师紧缺,他又接手了新一届学生。
“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
  “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余道奎说,他热爱教书这个职业,更爱他的学生。
  学生曾静和陈禹,在距离高考还有三个月之际,感觉自己的化学知识十分薄弱,压力很大。余道奎便主动地找到她们,对她们进行考前辅导,并与学生商定把辅导时间定在早上7点至7点40之间。当时,余道奎住在茂华中学校内。每天早晨5点钟起床,骑着摩托车赶到办公室,晴天一身灰,下雨一脚泥,从未耽误。来到办公室,他对学生不厌其烦地讲解各单元知识要点。功夫不负有心人,曾静和陈禹终于如愿以偿,考上了自己心仪的大学。
  余道奎关爱学生不仅体现在对学生学业上的帮助上,还表现在对学生心灵上的抚慰上。学生王昱刚进入校不久,便感觉高中数理化课程困难重重,甚至产生了辍学的念头。班主任、父母都拿他没有办法。得知情况后,余道奎便把该生叫到办公室,倾心交谈后弄清了事情的原委:原来该生文科成绩优秀,理科方面却很吃力,所以在压力之下想放弃学业。余道奎一面安慰、鼓励他,一面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对该生进行辅导,帮助其重新找回自信。
把化学教学当成终身事业来做
  “余老师在化学课堂上,总是通过实验来展示抽象的化学知识……”高二学生龚浩深有感触地说。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做好实验时上好化学课的前提。在化学实验中,铁与水蒸汽在高温下的反应不容易控制,为了做好这个实验,解决“留出的气泡分钟产生多少气泡才能产生氢气”这一难点,他一个人在实验室里一待就是四五个小时,直到成功为止。
  从教40年,他潜心研究化学实验,对高中化学涉及到75个演示试验进行研究,对演示效果不明显的试验进行了改进,如《氯气和氢气的反应》《笨的消化反应》等,撰写的论文在全校推广。
  如今,余道奎已经年近六十,但他仍然不改初心,忠于自己的本职工作,用自己的余生为教育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竹坪乡中心学校校长王启华
做好教师领路人

  “做教师的领路人,做教育路上的先行者。”这是两年前,竹坪乡中心学校校长王启华的就职感言。两年间,教师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变化:办学条件大变样,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王启华以自己的努力,践行了一名校长的理想和信念。
用制度管事,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
  2015年,王启华履新竹坪乡中心学校校长。作为一名乡镇中心学校的校长,他深刻地认识到,身份的转变让他的责任更大了。“要想管理有章可循,必须得立规矩。”王启华说,要带好一支队伍,必须用制度管理好学校事务。
  2015年秋,王启华和中心学校班子成员商议后,先后修改完善了一系列考核和管理制度,并要求领导班子带头严格落实。学校建立“月查月评月通报”制度,对照年初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对所辖学校开展考评,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学校规定:凡是评先、评优、评聘职称等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工作,都必须通过教代会、职工大会进行公示,力求公平公开公正。
  王启华还积极督促各校创建无烟学校;带头执行财务管理规定,大力推进民主理财和财务公开制度,力保让学校财务管理在阳光下运行。
以真情待人,关爱师生促成长
  在执行制度上,王启华是个“铁面人”;但是在与教师的日常交往上,王启华又是个“热心人”。夏中堂老师2015年突发脑溢血,王启华第一时间将他送到医院抢救;去年,汪孟国老师因患病缺医疗费,王启华借给他10000元……对于王启华来说,这些是点点滴滴的“小事”,但对于老师们来说,都是大事。
  对于学生,王启华坚持“以人为本”,时刻关注学生发展,真情关爱学生。去年下学期,当他了解到店坪小学学生李婷婷承担起家庭重担时,多次上门家访,帮助解决问题。在他的倡议下,店坪小学免除了李婷婷在校期间的食宿费。
以特色办学,着力提高教育质量
  竹坪乡地处鄂陕边陲,学校发展相对滞后。为了努力改善办学条件,让山区教育达到优质均衡的目标,王启华积极争取,四处奔波。近年来,学校先后实施了校安工程、薄改食堂、校舍改造等建设,他先后争取项目资金1828万元,兴建校舍14185平方米,并完成了相关附属设施建设。
  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王启华要求各校以活动为载体,打造特色校园。全乡各校积极开展“一校一品”、“阳光大课外”活动,狠抓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积极开展“十星级文明系列创建”,让学校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
  近年来,竹坪乡中心学校先后获得了“2016年度教育工作先进单位”、“2016年度十星级平安校园创建工作先进单位”等17项荣誉。
  管理有思想,办学有特色,发展有思路,是王启华一直追求和奋斗的目标,他正在一如既往地朝着这个目标奋斗着。

茂华中学名师杨文彬
做学生的“筑梦师”

  扎根深山教学点39年,摸索出“多级合作,以高导低”复式班教学方法。学生说:“他是我们最好的班主任。”“他是最棒的老师。”“他是我们真正的朋友。”“他就像我的老爸……”
打造快乐课堂 做好班级管理
  走进杨文彬老师的数学课堂,眼前呈现的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学习场面:学生时而独立思考、时而热烈讨论……杨文彬说,正是得益于“以学定教,小组合作”的生本课堂教学理念,才能呈现出这样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面貌。
  在课堂上,杨文彬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法师,他带领同学们进入数学这片神奇的领域,引导大家去探索数学的奥妙。在施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他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实验、测量、估值,保证学生的有效参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对于如何做好班级小组建设,杨文彬颇有心得。“小组长必须要有组兴我荣、组衰我耻的荣辱观,善于做好组内事务;组与组之间的水平,要保持相对平衡,利于各组之间在纪律、学习、卫生、活动等方面展开竞争,和谐发展。”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从教以来,杨文彬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杨文彬说,要做好班主任工作,秘诀就是一个字:“爱”。在给每一届学生开的第一场班会上,杨文彬都会向学生强调:吃饭、早起、晚休都要有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保证学习的效率。
  对于德困生、留守生、学困生,杨文彬倾注的心血更多。对许多老师来说“冥顽不灵”的学生,他总能“对症下药”。念小学时,小明的父亲因病去世,生活全靠母亲打工维持。疏于家长陪伴,小明渐渐地就跟社会闲杂人员混到了一起,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气。杨文彬掌握到这些情况后,一面与家长沟通配合,一面挤出时间与小明交流,掌握其思想动态。为了帮助他更好地融入班集体,杨文彬还让小明担任了课代表。在长期的激励和鼓舞下,小明脱胎换骨,最终顺利考上了县一中。
  杨文彬任教的数学学科虽然没有安排早自习,但他依然每天坚持做到上班早,下班晚。早自习前,他总是第一个来到教室,巡查学生到校情况,检查学生作业,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情况;放学后,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20多年来,他的敬业精神,深深感动着学生,也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位同事。
  1999年至今,杨文彬已送走6届毕业生,所带班级成绩优秀,多次荣获先进班集体。他多次被评为茂华名师、竹山县“十大标兵”、十堰市“十佳班主任”、省级优秀教师,2016年获得湖北省贫困地区专业技术人才奉献岗位奖。杨文彬说:“我是一个平凡的老师,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但是我全心全意地爱着孩子们。我相信,平凡事做到极致就是伟大。”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竹山县新闻办公室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鄂ICP备050178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