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丰镇水田坪教学点教师胡益明
深山“红烛”
40年,他走的最多的路是崎岖、坎坷的山路;40年,他想的最多的事是不能耽搁学生;40多年来胡益明始终扎根在宝丰镇水田坪教学点,犹如一支默默燃烧的红烛,照亮学生的成长之路。
心疼失学孩子,“秀才”当上教书郎
1978年,16岁的胡益明初中毕业,便走上三尺讲台。那时,他是山村里唯一的“秀才”,“不能让孩子们没有书读!”于是,胡益明在深山里留了下来。这些年,他留住了多少辍学的孩子已记不清了,而为家庭困难学生掏出了多少工资更说不清。2000年,胡益明通过考试转为公办教师。
刻苦钻研教学,探究复式教学方法
因师资不足,学生稀少,水田坪教学点采用复式班教学模式。胡益明刚上讲台时,一间教室里坐着三个年级的学生。他曾手忙脚乱。但他不气馁,一次次摸索、总结,最终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复式班教学法,他总结为“多级合作,以高导低”。
亦师亦友,学生心目中的“老顽童”
在胡益明家中的书柜里,收藏着一副珍贵的简笔画《我的亲人——胡老师》,这是一名叫操洋的学生送的毕业礼物。几年前,操洋的父母离异,家庭的变故使得他自暴自弃,性格变得孤僻、暴躁。所有人都认为操洋是个品行顽劣的学生,只有胡老师例外。在了解情况后,胡益明在生活中给予细心照顾,不断鼓励他,帮助他重树信心。操洋感恩于胡老师的关怀和付出,于是绘制了这幅画。
由于学校没有现代化的体育设施,老胡因陋就简,把拔河、踢毽子、打陀螺等民间游戏引入体育教学中,时常带着孩子们一块玩耍,嘻嘻哈哈,全然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年龄。“老顽童”的雅号就流传开来。
“胡老师教过我家三代人。”幼儿班操潇然的爷爷每次见到胡益明,总想把他拖进家里,喝一盅小酒,以此表达感激之情。
竹山县实验小学教师邓昌荣
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
“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每天走进校园,面对一张张稚嫩的脸庞,邓昌荣总要问自己这个问题。从教20年,她始终以温暖的爱心去关怀、慰藉每一个孩子。因为对学生无私的爱,她被亲切地称为“班妈”。
“你的遭遇,老师也曾经历过”
“爸爸,您离开我已经98天了,而我却感觉您一直都在我身边。爸爸,您就回来看看我吧……”看着小悦的周记,邓昌荣鼻子发酸。原来小悦的父亲因为煤窑爆炸去世了。于是,邓昌荣给小悦的微信发了一段真挚的话:“你的遭遇,老师也曾经历过。所以,老师理解你的心情……”
原来,十五年前,邓昌荣的弟弟在山西煤矿事故中不幸遇难。邓昌荣告诉小悦,好好生活,才能让逝去的亲人安心。
“不要伤害无辜的孩子”
2016年,新生开学第一天,她发现班上有个叫小东的孩子,无论什么时候总是心不在焉。原来,小东的妈妈在前一个月离家出走了,六岁的小东无法接受这一事实。邓昌荣一方面与小东的妈妈联系,告诉他们“大人之间的事,不要伤害无辜的孩子”。另一方面,充当着“临时妈妈”的角色,给予小东母爱般的关怀和鼓励。
称职的“班妈”却是失职的“亲妈”
2015年秋季开学前一天,儿子因意外摔倒,胳膊骨折。第二天,她将儿子托付给护士,按时出现在教室里。
放学铃声一响,邓昌荣就立马冲向医院。刚走到病房门口,就听到里面议论:“也不知这是谁家的孩子!一个人呆在医院里!”“多可怜!早上上厕所还是我帮他拎的吊瓶。”那一刻,坚强的她热泪盈眶。
正是她把每个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用“关心、细心、耐心”的“三心”教育去管理学生,严爱相济,赢得了学生的信赖,走进了孩子的心灵。
得胜中学教师朱美
做学生心中的快乐使者
在学生眼中,她是一个开朗、快乐的教师;在教师眼中,她是一位全能型选手;在学校领导眼中,她又是一名合格的管理者。她就是得胜中学教师,朱美。
“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
朱美在大学读的是旅游管理专业,当得知她选择做一名教师时,周围的人都感到很诧异。“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父亲这番话,让她放弃了当导游的机会,选择回到家乡,成为一名英语教师。同时,她还担任班主任的管理工作。
2015年,因学校缺少语文教师,朱美主动请缨,利用休息时间钻研教学,主动到语文课堂听课,很快进入角色。近两年,朱美荣获县第三届“课内比教学”初中语文二等奖;2015—2016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语文组县级一等奖。
“身教重于言教”
作为学校的政教处副主任,朱美每天要负责校园环境卫生常规管理。
因为每天总能看见她在校园转悠,有同事笑着问她:“你天天忙得像个陀螺,不累吗?”她笑答“不累!”有同事给她出主意说:“遇到垃圾让学生捡起来不就行了,何必亲自动手。”朱美说:“身教重于言教。”
就这样,她始终用自己的言行告诉学生,美化环境,从我做起。
“我必须不断努力,才能做得更好”
有一天,朱美到留守学生游海伦家中家访。走进客厅她惊呆了:桌子上放着几个吃剩的方便面盒子;电饭锅里稀饭苍蝇横飞,发霉刺鼻的气味扑面而来……
原来,眼前的这顿饭还是一周前游海轮的姐姐离家前做的。姐姐不在海轮天天以泡面充饥。面对此景,朱美一边帮着做家务,一边电话与海伦爸妈沟通,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只要周末一有时间,朱美便赶到海轮家,陪他做家务、辅导学习。
“未来的路还很长很长,我必须不断努力,才能做得更好。”这是朱美朴实而又永恒的追求。
双台乡吉阳小学教师方林
立足三尺讲台 无悔教育人生
九年前,他怀着对教育事业的崇敬,走上三尺讲台。他爱业、敬业、乐业,病患折磨不改其志,人生变故不改初衷,始终如一地爱着自己的学生和教育事业。他就是双台乡吉阳小学教师方林。
2007年,方林从黄冈师范学院毕业后参加招考,被分配到双台乡九年一贯制学校,成为一名英语教师。2014年9月,他主动申请到该乡最偏远的吉阳小学任教。
身残志坚,始终爱岗敬业
2010年秋开学报到那天,方林不幸遭遇车祸,造成双腿股骨头骨折。住院半年,刚能下地,他便拄着双拐上班。
一年后复查,医生说,由于术后营养跟不上,导致双股骨头骨折处没有愈合好,如果不及时治疗有可能终身瘫痪。
可是,单边更换股骨头手术费用就要六万多元,父母省吃俭用,东挪西借还差一万多。学校领导了解到他的情况后,及时为他申请到大病救助一万元。手术不久,他又回到了学校,一人带了三个学科。
关爱学生,谱写青春华章
在任班主任期间,他把所有学生都家访了一遍,对班上学生情况了如指掌。
学生张涛,父亲去世,母亲多病。由于家庭贫困,几度辍学在家。为了能让张涛顺利完成学业,方林从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来资助他,并向学校请求救助。
方林说,对待学生要以心换心,有时候一句温暖的话,一个体贴的举动,他就会终生难忘,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人生变故,不改从教初衷
方林与黄冈老家的妻子一直过着异地分居的生活。女儿出生后,由于工作繁忙,加上路途遥远,方林不能经常回家。妻子向他提出要求:要么回黄冈,要么就离婚……后来方林的婚姻走到了尽头。同年年,父亲又突发脑溢血,幸好抢救及时保住了性命,全靠母亲一人料理。
尽管连遭打击,但方林始终保持乐观坚强,咬牙坚持,依旧执着地耕耘在偏远的三尺讲台上。
溢水中学教师周宜勇
帮助每一位学生走向成功
从教之初,周宜勇便许诺:“我要当一名受人尊敬的好老师,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孩子。”28年来,周宜勇潜心育人,用实际行动兑现了这份承诺。
既是良师,更是挚友
1989年,周宜勇毕业于竹山师范,被分配到溢水中学任教。她始终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信条,时刻要求自己做学生的楷模,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学生。
现就读于东北财经大学的敏敏,七年级时成绩平平,患有肾结石,为了不耽误学习,经常把药带到学校来喝。周宜勇知道后经常把敏敏带到自己家中照顾,给她改善生活。上大学后,每年寒暑假回家,敏敏都会看望周老师。碰到家里有客人,周宜勇总是自豪地说:“这是我闺女。”
“学生的亮点需要教师主动寻找”
周宜勇说: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老师要善于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因材施教。
现供职于某隧道工程管理部的小李一直铭记周老师的关爱。有一次,小李接连几天都没有到校,周宜勇便步行十几公里路来到他家。当时,他正在熟练地撕苞谷。原来,因为子女多,父母又多病,家里负担不起孩子的学费。周宜勇对父子俩说:“在学校里的学费和生活问题老师来想办法,孩子就安心读书吧。”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长流水”
针对历史学科特点,周宜勇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形成了以“教学案”为载体的“自学、释疑、达标”课堂教学模式,。
周宜勇的教学成绩多次进入县前七强。多篇论文在省市级刊物发表。2014年她参与的国家教师科研“十二五”规划全国重点课题顺利结题;2009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湖北省农村优秀教师”。
周宜勇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平凡的小事中,做出了属于自己的不平凡。
官渡镇九年一贯制学校副校长王克建
丹心一片 矢志不渝
2009年,王克建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加入教师队伍,八年教育路,初心不改,他用自己的一片丹心为竹山教育孕育栋梁。
2009年,大学毕业,王克建参加“国家西部计划”,被分配到官渡镇,以校为家。
执教以来,王克建严于律己,潜心钻研业务,不断学习,很快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2015年秋,他被民主推荐为副校长,分管教学工作,并兼任中教部教导主任。
八年级学生小罗一贯勤奋刻苦,成绩优异,有一天却眼泪汪汪地告诉王克建,自己将不得不放弃学业。王克建知道后心急如焚。第二天一大早,便骑着摩托车直奔小罗家。原来,小罗家境贫寒,父亲因过于劳累落下一身病患,家里上下老小一应事务全靠母亲勉力维持。王克建将小罗叫到自己的办公室,促膝长谈,为小罗解除了后顾之忧。最终,小罗考取了竹山一中。
2011年初,王克建和女朋友准备登记结婚,按照二人老家的传统习俗,本来需要分别到双方老家办喜事。根据国家规定,他们可以享受18天婚假。但此时,王克建正担任九年级化学教师,想着不久后学生就将中考,他陷入了两难。一头是即将面临中考的学生,一头是自己的婚姻大事。察觉到丈夫内心的挣扎,爱人主动与王克建商量,为了不耽误毕业班教学,只向学校请五天婚假。就这样,俩人匆匆赶回贵州老家举办婚礼,第二天便要启程回学校。
从教九年来,王克建从一名普通的任课教师成长为学校管理干部,他辛勤耕耘,努力工作,优异的教育教学成绩赢得了领导、同事、学生和家长们的广泛赞誉。
2013年、2014年,王克建连续两年被评为“官渡名师”;2015年,荣获全县教学比武二等奖,并被评为竹山教育先进个人;2016年被十堰市教育局评为教育宣传先进个人、竹山县“二星级教师”。
竹山县教育系统第三届道德讲堂总堂
“爱岗敬业”提名人物
张国强,男,中共党员,县教育局办公室副主任。他是一个上传下达严谨认真的县教育局干部。他“勤”字当头,学以致用,“细”字为本,杂而不乏,“责”字在心,兢兢业业,始终把“尽心尽力搞好服务”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并以实际行动赢得了领导的充分信任和广大职工群众的衷心赞誉。
陈礼宝,男,竹山县柳林乡柳林中学化学、地理学教师。几十年如一日,扎根山区教育,无私奉献,关爱留守儿童,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教学,教学成绩显著。虽然个人家庭困难多,但都没有影响他的教学工作。选择教育,一生无悔!面对新形势,他与时俱进,凭自己一腔执着为教育事业谱写新的乐章。
曹明琴,女,竹山县城关天慧幼儿园园长。99年毕业于竹山师范学校后一直从事幼教管理工作。不管是在一线岗位还是在管理岗位上,她始终勤奋好学,扎实工作,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吃苦耐劳,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在平凡的岗位上展现自我的价值。这种尽职尽责、任劳任怨的爱岗敬业精神促使她于2016年创办了竹山县天慧幼儿园,开始了人生新的旅途,事业新的起点。
陶俊良,男,中共党员,秦古中学副校长,教务主任,年级主任,班主任,英语教研组长,英语教师。参加工作二十余年,将全部精力用在教育教学、关爱学生上。他身兼多职,任劳任怨:担任班主任,他总能让学优生优上加优,让学困生告别学困,让厌学的学生重拾学习的兴趣;身为副校长、英语教研组长,他凭借独到的理念和做法,把学校英语组带得风生水起,年年中考综合评价都排在全县前六强。
王岳,男,在县职业技术集团学校任教机械制图课,兼任班主任、政教干事。把工作当成一种艺术,工作就变成了一种享受。他所带的班级的学生对他既敬又爱,所以格外守纪,各种班集体活动和学校组织的活动不仅踊跃参加,还卯足劲奔最好的名次,他所带的班级年年被评为优秀班级。
张德宝,男,竹山二中历史学科教师,任历史教研组长。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成绩突出,2010年以来连续6次获得市县级表彰,多次发表学术论文。他潜心钻研业务,勇于创新,注重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大胆尝试课改。他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和品德教育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和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