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数字报|今日竹山-电子版

2017年11月21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0000
本期导航 往期回顾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检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11位老人的贴身孝子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21日  查看次数:次  
11位老人的贴身孝子
——记全国道德模范刘学举
□ 董武 柳文成 范珉
  刘学举,男,汉族,1953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柳林乡洪坪村一组农民。在刘学举家的大圆桌上,挤满10口上下四代人,其中三位非亲老人,他们同甘共苦,相亲相爱,其乐融融。这个爱心接力的大家庭,将孝老爱亲、乐善好施的传统家风,演绎得至淳至美。
  65岁老党员刘学举,40年来先后赡养6位嫡亲、5位远亲非亲老人,这些老人中8名属于残障老人,先后8名老人被养老送终。他们大部分本应是“五保”,赡养及安葬,刘学举从不给组织提任何要求。目前, 86岁的汪少秀、78岁双目失明的石泽美及其52岁儿子李正先,三个非亲老人被刘家奉若亲人。这个特殊的大爱之家,给了老人们安享晚年的温馨港湾。
  1980年,28岁的刘学举育有一子,捡养一女,家庭缺吃少穿,但他勤劳善良,孝老爱亲。这年,66岁双目失明的孤寡老人余正香病得奄奄一息。当时村里没有福利院,在村干部的劝说下,余正香成了刘学举家第一位外来成员,一养就是22年,直到2006年安然离去。余正香生前逢人就夸:“学举这样的好人,世上难找啊!”
  2000年,家住外村的石泽美双目失明,丈夫刘文才是残疾,儿子李正先弱智,一家人生活无法维系。刘学举和妻子杨元富商量:“他们一家三口,一个瞎,两个残,咋能活下去啊?让他们和我们一起生活吧!”善良的妻子没有反对,就这样,家里又增加了3口人。
  2003年,受柳林乡花坪村一个远房叔叔的生前之托,刘学举请人将40公里外的远房婶婶汪少秀背回了家。转眼14年过去了,当时贫病交加的婶婶,在刘家的照料下,如今86岁高龄依然身板硬朗,脸色红润。
  2010年6月19日,在刘学举家生活了20年的罗甫桂老人,安祥地逝去,享年97岁。2017年5月,86岁的母亲潘云秀安然辞世,这是刘学举赡养安葬的第8位老人。
  7亩坡地,是刘学举养家糊口的根本。人口多劳动力少,原本日子就不宽裕,加上老伴在10多年前患上了支气管炎和帕金森氏病,逐渐丧失了劳动能力。刘学举起早贪黑种烤烟、卖粮食、养牲畜,维持一大家人的吃、穿及老人们的日常医药费用。因操劳过度,40多岁的他就满头白发了。好在儿孙们的理解、支持,给了他极大的安慰。儿子通过打工、种烤烟,增加了家庭收入。孙子大学毕业后毅然回到村里,帮助爷爷完成赡养老人的使命。
  农村社会福利院开办后,乡领导为了减轻刘学举家的负担,上门动员老人移居福利院,但老人们没有一个同意:“学举给的这个家,胜过福利院!我们相互帮衬、共甘共苦,他没把我们当累赘,我们把他当亲儿子,这个家散不得!”
  刘学举的善行得到广泛宣传,先后被授予县市两级道德模范、湖北省十大孝老楷模、湖北省第五届道德模范提名奖、湖北省第六届道德模范和全国第六届道德模范候选人等称号。
  “只要我有口饭吃,就绝不让老人饿肚子,因为我是一名党员……”每次面对讲台和记者,刘学举质朴的话语总是那么铿锵有力、让人肃然起敬!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2009-2017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竹山县新闻办公室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鄂ICP备050178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