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数字报|今日竹山-电子版

2018年01月13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0000
本期导航 往期回顾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检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产业为基铺富路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18年01月13日  查看次数:次  
  产业是脱贫之基、致富之源、强镇之本,更是贫困农村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今年以来,溢水镇紧紧围绕“五大园区齐推进、三大工艺同发展”的目标,高点定位,统筹谋划,扎实布局,产业建设提速增效,脱贫基础夯实扎牢,有望从根本上解决贫困户脱贫增收、村集体经济“空壳”这一难题。
  贫困村 致富园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溢水镇采取超常举措,创新体制机制,全力推进产业发展, 让贫困群众更好地参与产业发展、更多地受益产业发展,实现市场主体和贫困农户双赢。
  利用交通优势,发展旅游经济。以小东川3组为中心,建设“花海四季”精品采摘园,发展葡萄、草莓及花卉盆景等花果,形成以观光、旅游、休闲于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同时与小东川集中安置区96户贫困户签订务工协议,解决收入问题;以鹰岩宋家湾、小东川枣树坪为中心,规划面积300亩新建“雪桃农业园”,在柳树沟沿河种植柳树、两岸空地种满桃树,形成“山上桃花河边柳,游人随着路边走”的景观带,积极推动农耕文化观光、乡村娱乐休闲等旅游模式开发,有效带动小东川、鹰岩、三圣等村近3000余人致富。
  引进市场主体,开拓海外市场。引进湖北金草堂药业有限公司优质金线莲药材品种,计划建设20000平方米的“金线莲产业园”,总投资2000万元,截至目前,已建设2048平方米,可实现年产值120万元,并与40户贫困户签订帮扶协议;以五房沟、燕子山村益康中药材种植合作社、王焕云中药材合作社为中心,建设占地1000亩的“中药材产业园”,种植白芨、丹参、苍术等中药材,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由湖北清大药业有限公司统一收购,合作社统一种植、打理,直接带动33户贫困户增收致富。同时不断扩大规模,开拓海外市场,壮大中药材产业园。
  发展光伏农业,打造特色产业。以东川村2组为中心,建食用菌基地300亩,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结合光伏农业一体化并网发电项目,利用屋顶发电创造适合食用菌生长的环境,生产高品质食用菌,带动贫困户创业增收,打造竹山特色农业扶贫产业。
  小工艺 大产业
  溢水镇立足本镇资源和区位优势, 因地制宜制定了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将扶贫产业与第一二三产业联动整合, 实现小工艺向大产业转变。
  充分发掘绿松石资源优势,做大绿松石产业。作为绿松石主要矿产区,溢水镇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科学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全力服务企业开发绿松石矿产资源。坚持产销与加工融合,努力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支持和引导有经营实力的企业与个人参与绿松石加工、销售。根据市场需要,通过培植一批集加工、雕琢、交易、销售于一体的经营户,扶植一批绿松石精品展示店、雕刻店,发展一批古玩店、奇石店,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基本形成了开采、加工、交易、销售环节比较完整、体系较为健全的产业链条。力争实现绿松石产业集中集聚,全力争取绿松石产业主导地位。坚持宣传与推介齐抓,大力争创精品名牌工程。着力打造绿松石产业名片,积极推介“瑰宝绿松石、灵秀溢水镇”对外宣传名片,努力提高绿松石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以安华珠宝公司为龙头,鼓励金玉石绿松石、碧澄绿松石等一批经营主体扩大生产规模,提升手工雕琢水平,畅通销售渠道。通过实施精品培育工程,努力创建省、市级绿松石知名商标,打造名副其实的宝石故里。
  利用丰富林竹资源,做强竹编产业。充分发挥林竹资源丰富的优势,充分借助“老篾匠竹编馆”这个平台,调动有竹编手艺的老篾匠,组织集中编制凉席、扇、箩、筐、篮、簸箕等生活日用品,集中展示销售。借助网络平台宣传推广本地特色竹编工艺品,扩大知名度,打造溢水新名片。加强与外地优秀竹编文化工艺的交流学习,提升工艺水平,打造文化精品。进一步扩大竹编产品生产规模,力争2年内将溢水打造成竹编产品线上线下交易中心。
  发扬女性文化传承,做精刺绣工艺。刺绣工艺承载着古代女性勤劳节俭、自立自强、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结合新时代“最美公婆”、“最美儿媳”等十星文化创建,丰富传统刺绣文化内涵,让老传统激发出新生命。充分发挥东川“七姊妹巧手苑”龙头带动作用,引导鼓励妇女利用农闲时间分工配合、分散制作十字绣、绣花鞋、刺绣鞋垫、“千层底”布鞋等,通过电商平台、微店在网上销售。
  老传统 新作为
  在扶贫产业发展上,溢水镇创新扶贫模式,让老传统发挥新作为,焕发出新的生机。
  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模式。按照园区承载、龙头带动、农户参与、特色鲜明的思路,着力发展绿色能源、绿色食品、生态旅游、生物医药、生态矿产五大现代产业集群,打造一批扶贫特色优势产业基地、扶贫产业园区、扶贫龙头企业,加快推进脱贫致富。近年来,发展竹玉公司、亿竹园牧业等龙头企业,不仅推动区域经济走上了持续发展之路,还解决了一大批贫困户收入问题,带动贫困户走向致富之路。
  实施合作社带动模式。按照20个村每村发展不少于2个专业合作社的要求,大力创建合作社组织,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引导分散的农户建设有组织、有规模的种养殖基地,鼓励贫困户参与到基地建设和产业发展中,实现“小群体、弱群体”与“大龙头、大市场”的有效连接。
  实施五金增收模式。将易地扶贫搬迁与解决增收产业精准对接,因地制宜、因户因人施策,科学制定符合资源禀赋特色的产业发展规划,探索实践“土地流转得租金、务工创业挣薪金、入股分红得股金、发展产业得现金、政策支持得奖金”等“五金”增收模式,使贫困户荒地变“金地”,家里有个“聚宝盆”。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2009-2017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竹山县新闻办公室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鄂ICP备050178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