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时节,通济沟园区一派忙碌,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项目作为全市经济增长的强力引擎,撑起了竹山经济借助外力发展的脊梁。
一个个不断攀升的数字令人振奋:2017年,新签约项目37个,新引进项目34个,新投产项目18个。亿元以上招商引资项目已入库16个。新签约、新投产项目均创历史新高,竹山呈现出越来越强的“吸附效应”,开放型经济正快速发展。
上下联动筑“金巢”
2017年,县委、政府始终把改善环境作为扩大对外开放、突破性开展招商引资的治本之策来抓,着力在营造规范严明的法制环境、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周到优良的服务环境和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上下功夫。年初,出台了园区招商政策,明确“政府代建厂房、企业先租后买”、提供物流交通、用水用电、员工培训、社会保障、融资等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先后投入近1亿元,为金草堂药业、欧盛科技、 鑫彩印、美博星智能终端等项目代建厂房,实现了企业“拎包入驻”。先后召开12次专题会研究招商引资工作,深入谋划产业招商,对接产业转移,拟定了“招大引强,产业先导”招商引资工作思路,明确责任,压实举措,动员各部门力量,加强联动协作。同时,大力推进“腾笼换鸟”行动,把盘活停产、半停产企业闲置厂房、土地等资源作为招商引资的有效载体,引导客商采取收购、合作、租赁等形式投资盘活闲置资产,通过引进中药材天地网、智能终端产业园、秦巴新材料、百嘉兴食品等项目,盘活了通济沟、邓坪、桥东等产业园区厂房,满足了企业短时间内搬迁投产需要,也为县域经济发展和园区建设注入了动力和生机。
主动出击引“凤”来
县委、政府主要领导率先垂范,县四大家领导分别带队赴北京、深圳、上海、江苏、浙江、武汉等地,开展“点对点”招商活动40余次,重要客商亲自会见,重大问题亲自协调,重大项目亲自洽谈,形成了招商引资的“强磁场”,“服务一企,引进一商,带来一批”的蝴蝶效应逐渐显现。
各部门以抢先发展的竞争意识,以绿山、绿水、绿松石等优势资源为依托,按照“龙头企业拉动,配套企业跟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围绕农特产品加工、精准扶贫等重点领域,启动实施茶叶产业三年规划、中药材等特色农业产业规划。同时注重产业建设,新建茶园2.4万亩,引进了以茶叶为主的农产品深加工和外贺出口企业——湖北富韬生物科技公司,带动精准扶贫户依靠产业脱贫。抢抓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机遇,注重挖掘现有产业龙头企业上下游、配套及关联项目,吸引电子产业、新材料、电子商务等关联企业入驻。引进了大陆桥绿松石开发、智能终端、玉环胶带、贝美家等项目。我县“智能制造+物联网”产业链的垂直整合生产基地、绿松石深度开发、商贸流通企业及总部经济等产业建设进入了新起点。
精诚服务助“花”开
项目签约是服务的开始,落地开工是项目开花结果的关键。
我县坚持把招商引资的落脚点放在项目落地开工和优化服务上,着力营造“能赚钱、不受气、服务好”的投资环境,围绕招商抓环境,围绕项目抓服务,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主动为项目企业提供全方位协调服务。年初下发《竹山县2017年度招商引资任务分解及考核办法》、《成立竹山县招商引资统筹调度领导小组的通知》,科学合理的分解招商任务和设置考核指标,明确各乡镇、县直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为招商引资目标任务考核的第一责任人,并坚持月检查、月通报。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先后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听取招商引资工作情况汇报,研究部署相关工作,并交办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同时,全县上下继续打造全方位招商引资工作体系,落实“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个专班、一抓到底”的保姆式服务,建立从签约到落地、从落地到投产、从投产到见效的全方位招商引资工作体系,形成了“全体动员、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强势招商”的可喜局面。
乘势而上谋发展
从“大招商”到“招大商”,想要在时代的浪尖直挂云帆,唯有创新思路谋新篇。面对当前经济结构加快转型、东部沿海产业加速向内地转移的机遇,新的一年,我县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区位优势、后发优势和环境优势,抢抓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精准扶贫、美丽乡村、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等重大战略机遇,积极创造条件,主动承接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在高端水资源开发、农特产品精深加工、先进制造业、绿松石高端产品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再利用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快马加鞭未下鞍,踏着强劲的鼓点和激昂的号角,招商引资大潮正催生竹山实现新一轮跨越发展。(杜青云 张涛)
3上一篇下一篇4



引得源头活水来 借力发展谱新篇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18年02月08日 查看次数:次
3上一篇下一篇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