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数字报|今日竹山-电子版

2018年04月28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0000
本期导航 往期回顾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检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片茶叶的文化之旅——竹山茶旅融合发展观察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18年04月28日  查看次数:次  
  观茶艺、论茶道、游茶园、唱茶歌……4月上旬,首届“总兵安”杯采茶文化节暨采茶大赛在竹山县麻家渡镇双堰村精彩上演。众多游客在品茗赏景的同时,现场领略了茶文化魅力。
“茶杯“到”茶业”,茶香醉华夏
  茶叶,竹山第一特色农业。全县三大茶区总面积23万亩,覆盖16个乡镇、 180多个村、4万户茶农。长期以来,无论从产品抑或业态来看,竹山茶产业陷入种茶、制茶、卖茶的窘境,“茶杯里的市场”折射出竹山茶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迫切。
  暮春四月,在圣水茶场无性系茶树良种繁育基地里,记者看到工人正在培育无性系茶苗。据竹山茶办负责人介绍,近几年全县茶园结构品种不断优化,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达50%,茶叶产品由单一绿茶向红茶、花茶、黑茶等多品种转变,茶叶采摘也由春秋茶到夏茶、高端茶向中低端茶转变。
  连续多年在十堰、北京举办茶叶文化周,以及与中国第一文化名茶武当道茶进行品牌整合,则为茶产业注入文化因子。通过强强联手、优势互补、借船出海,竹山茶叶香飘华夏,出口俄罗斯和东南亚各国。
  4月初,总投资约4亿元的上庸茶城开工兴建,集茶叶展销、品茶论茶、茶艺表演、道茶文化等于一体的茶叶产业“航母”,无疑是竹山茶叶从“茶杯” 到“ 茶业”转型升级的里程碑。
“茶区”建“景区” ,茶旅相辉映
  堵河源、武陵峡·桃花源、九女峰、圣水湖、女娲天池、女娲山美景如画,女娲炼石补天圣地、古庸国都城所在地、“桃花源记”原型地、全国十星级精神文明创建发祥地的文化底蕴深厚。
  对于高香型生态有机绿茶之乡的竹山而言,如何跨界融合茶叶与旅游产业?竹山将茶园建设与旅游线路、中心景区打造结合,在新建茶园及茶企规划建设中注重融入旅游元素,景区与茶区融为一体,全域布局茶旅融合。
  山川灵秀蕴圣水,茶圃叠翠飘清香。有着数千年制茶历史的得胜镇圣水村,历史积淀恒久的茶文化孕育出湖北十大名茶“圣水毛尖”和十堰市知名商标“十星红”。 走进圣水村,游客可以看云海、观日出、登石林、攀古寺、赏茶园、品佳茗,仿佛置身于茶文化体验园。
  茶旅融合,相映生辉。去年,竹山接待游客230万人次,参与主承办第九届华中旅游博览会、第五届秦巴民歌大赛、首届环大巴山梦想自驾等旅游活动,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6亿元。
“茶叶”变“金叶”,脱贫新希望
  精准脱贫,产业支撑。竹山是全省25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肩负着全县十大特困片区、61个重点贫困村、14.9万人脱贫重任。茶叶作为竹山农业的主导产业,已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不二之选。
  循环公路绕村行,游客络绎不绝,仙姑洞、相知桥、慈孝阁等景点,如同镶嵌在村庄上的粒粒珍珠。这是如今的“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湖北省绿色示范村”麻家渡镇总兵安的乡村美景。5年前,这里还是一个人均纯收入不足3000元的贫困村。
  总兵安村依托茶叶产业兴起农事体验、休闲观光乡村一日游,村民先后开办农家乐8家、景区便利店5家、水上游乐项目7家。去年,该村人均纯收入已超过1万元。
  位于女娲天池景区的城关镇刘家山村建成茶园2000亩,建起绿茶和红茶两个制茶车间,全村80多户贫困户靠种茶走上绿色致富路。贫困户李长江种植2亩茶叶,今年仅春茶收入6000元。
  小茶叶成就大产业。去年,全县1.1万户贫困户、4万贫困人口在茶产业链上实现增收,每年从茶产业中人均直接获利5000元。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2009-2017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竹山县新闻办公室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鄂ICP备050178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