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数字报|今日竹山-电子版

2018年05月10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0000
本期导航 往期回顾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黄爱华夫妇:人勤土生金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18年05月10日  查看次数:次  
□ 刘 淳

  4月28日,记者从麻家渡镇龙兴村委会出发,沿着泥泞的乡间小路步行一个小时,来到黄爱华家里。黄爱华夫妇正在屋前玉米地里施肥、锄草,一排排刚播种下的玉米露出翠绿的嫩芽。
  黄爱华今年54岁,丈夫陈进禄53岁。他们所住的小岭沟在偏远的山坳里,这里水路不通,人烟稀少。放眼望去,只见两边的山坡上零星散落着四五幢土房。
  据黄爱华回忆,自1984年结婚以来,他们就过着靠土地生活的日子:每天早上6点就开始劳作,一直忙到傍晚。除了种地,他们还养了猪牛羊等牲口。她说:“这里条件差,不少人搬出去,土地就撂荒了。我就多种一些,增加点收入,供孩子上学。”
  没有雇工,也没有现代机械,种子肥料靠手提肩扛从沟外搬运,吃水用水靠自己打水井。凭借勤劳的双手,黄爱华夫妇在小岭沟开垦了10多亩地,种上了玉米。“我们还养了10头牛、40只羊、12头猪、130只鸡。”黄爱华说,“种的玉米除了自己吃之外,还可以喂养牲畜,连买饲料的钱都省了。”
  黄爱华一家三口以前住在3间土墙房里,2016年政府补贴1.5万元,把旧房翻新。“我们一分钱都没有花。”黄爱华说,“精准扶贫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实惠,但我们不能啥事都靠政府,脱贫致富还得靠自己。”
  脱贫的信心从哪里来?黄爱华算了一笔收入账:去年,玉米丰收,除去自家用的,卖了2000元;精准扶贫养殖奖励1.8万元;出栏了5头牛、8头猪、20多只羊,收入3万多元。儿子陈锋去年从武汉工程大学后,在武汉工作,年收入5万多。
  提起儿子,黄爱华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赶忙掏出手机翻出照片:“他是我们村第二个大学生!”
  虽然家境贫困,但黄爱华没有像村里其他人一样,让孩子辍学打工。“知识改变命运,我们以前没有读过书,所以不能让孩子重走我们的老路。”黄爱华说,儿子陈锋自小聪明伶俐、爱学习,培养儿子上大学,一直是夫妻的信念和动力。靠着勤奋耕耘,夫妻俩顺利地将陈锋供到了大学毕业。
  生活在这个山清水秀却又闭塞的小山沟,黄爱华夫妇没有像别人一样外出打工,他们凭借勤劳的双手,扎根土地,发展种养殖业。在黄爱华夫妇看来,“帮扶是基础,要想过上好日子主要还得靠自己,只要勤快,未来的日子就能越来越红火,土地就能变成黄金。”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2009-2017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竹山县新闻办公室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鄂ICP备050178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