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当文物守护神
——记2018年县级劳动模范、县博物馆职工李强
“守护文物就像与历史对话。”有人曾这样浪漫地形容文物安保工作。但对县博物馆李强来说,这句话更多的意味着一种责任和担当。十多年来,他凭着对博物馆和文物保护工作的一腔热忱,苦练业务、勤于普查、废寝忘我,从文物的“门外汉”,练就成文物安全保护的行家里手,为我县文物保护工作作出突出贡献。
苦练内功成行家
2002年,因工作需要,组织把李强安排到文物保护工作岗位上。起初,面对充满历史密码的文物,他常常一头雾水。在一次文物普查时,一位农民拿出一件器物让李强帮忙看看,他拿在手中左看右看,半天说不出所以然,场面异常尴尬。自那次以后,李强下定决心,一定要成为文物方面的行家里手。
从此,李强一头扎进文物研究工作当中。为了一个专业术语,他往往查上好几个小时资料;为了一种文物上的古文,他经常登门请教专家,直到弄懂为止。此外,他还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刻苦学习竹山历史文化和文物基础知识,积极参加各级主管部门举办的业务培训,聆听专家报告,广泛与文物学者切磋交流,为自己“充电”。经过长期学习积累,李强逐渐完成了从“门外汉”到行家里手的华丽转身。
踏遍山水寻遗珍
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启动。李强主动请缨,为按上级要求及时完成全县17个乡镇、254个行政村、3586平方公里的文物保存状况调查采集登录任务。他建议上级组织成立了“三普”田野调查试点专班,通过积极争取,使县“三普”田野调查人才队伍得到了加强、设备得到了充实、经费也得到了保障。此后,李强组织带领10多名普查队员历时六个多月,发现了一大批有较高历史、科学、艺术研究价值的文物点,为政府进一步抢救保护好这些文物提供了详实准确的数据信息。
在野外调查中,许多有幸保存下来的不可移动的文物古迹大多位于人烟罕至的偏僻角落,车辆无法通行,只能徒步进入。李强带领普查队员白天翻山越岭调查采集各种文物信息,晚上回到驻地完成绘图、数据整理和系统录入等案头工作。李强患有慢性肾炎并伴有严重的高血压,白天他外出工作,晚上回到驻地附近的乡村卫生室打两个吊瓶,第二天仍然带领大家跋山涉水。经过历时近4年的全面走访调查,李强和他的同事们如期高质量完成了全部普查任务,普查成果受到省、市文物主管部门的高度评价。
痴情护宝终不悔
文物安全保护工作又苦、又累、又杂。每当身体力不从心时,李强都会感到工作压力巨大,但当他看到一件件国宝被拂去尘土,带着历史的痕迹走进人们的视野,为竹山文化的发展续写辉煌时,即使再苦再累,他心中的压力也都会烟消云散。
十余年来,李强心中安全警钟天天敲。他给自己列了一个必修课: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和下班前最后一件事,就是巡查博物馆库房、展厅的安全防范情况。遍布全县各地的文物点,特别是全县39处省级和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监管是李强最牵挂的地方。一旦发现安全隐患,立即督促、指导相关人员及时整改,全县文物保护工作实现了无重大安全事故的目标。李强个人也先后被授予“十堰市文物安全工作先进个人”、“湖北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作出突出贡献个人”等荣誉称号。
无论从事文物保护工作多长时间,李强倾心保护文物的意志坚定不移。这是一份热忱和执着,也是一种理想和信念。正如他自己所说:“能通过我和大家的共同努力,让竹山人记得住历史和乡愁,这就是我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