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得胜镇界岭村二组的贫困户刘应才来说,最近的一年多时间,他的人生仿佛“过山车”一般:去年3月份之前,他还是脱贫无门的贫困户,而现在,他不仅摘掉贫困帽,还成为远近闻名的脱贫带头人,带动着周围21户贫困户奋斗在脱贫路上。
短短一年时间,如何完成了从贫困户到脱贫带头人的蜕变?他的经验是:要利用好政策,选好产业,勤干,大干。
刘应才家里有四个人,妻子沈红体弱多病,儿子21岁,在外求学,父亲刘振刚89岁了,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全压在他一个人身上。
精准扶贫工作启动后,眼看着身边的人或种或养,积极发展产业,他觉得自己要行动起来了。通过考察,他认为食用菌产业是一个周期短、见效快、风险可控的好产业。
东凑西借,又联合9家贫困户,整合小额贷款资金,终于筹够了创业资金。平场地、建大棚、购锯末、点菌种……一番忙碌下来,7.8万袋菌棒整整齐齐地摆在了大棚里。镇、村两级积极协助,为他协调、平整场地、修产业路,并积极争取政策扶持,极大地减轻了他的压力。
创业艰难,而且负债多,刘应才像守护婴儿一样守护着这些菌棒。“以前没种过,没有经验,我只能严格按照专家说的方法来,丝毫不敢大意。”刘应才说。
今年4月,刘应才首批栽培的食用菌成功上市,因为呵护精细,食用菌品质很好,再加上提前联系好了市场,销售情况良好。
刘应才优先选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脱贫带头人。界岭村一组贫困户张华荣家里有两个孩子上学,生活艰难,通过在刘应才那里务工,去年获得务工收入1.2万元,极大地缓解了生活难题。在刘应才那里务工的贫困户一共有21户,去年,刘应才为大家发放工资13万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