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家国有难,志士云集,捐躯赴难,视死如归。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适逢外敌入侵,国内局势动荡不安之时,竹山四大家族——城关镇杜氏、田家坝王氏、擂鼓台朱氏、得胜铺袁氏更加猖狂,百姓备受倾轧压迫。于此之时,竹山、竹溪两地24位仁人志士写下了《两竹旅郧同人组织同乡会宣言》(以下简称《两竹同乡会宣言》),其言辞恳切,句句包含着对家国的无限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期冀,这份宣言书历经八十六载春秋,幸得留存,原稿存于竹山县档案馆。
《两竹同乡会宣言》立足国家大环境的混乱,多角度反映了两竹地区当时的社会情况,描述了两竹地区“界僻,边陲地多岩领,流寇籍为渊薮,匪徒依为巢窟。”、“政府既感兼顾之难,地方又乏自卫之术”的特殊环境,形象地展现了两竹地区的民众“釜鱼崖马之状”,层层剖析,深入人心。
“同人等本匹夫有责之义,为敬恭桑梓之谋,再四集议会为补救之策,非依法组织两竹同乡会,不为功此。同人等孤心苦诣,痛定思痛而有两竹同乡会之建设也。”寥寥数笔,仁人志士的拳拳爱国之心,了然纸上,至今读来仍然振奋不已。
《两竹同乡会宣言》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共创美好生活的信心。其中写道“瓜可摘而不可解其绵,葵可焚而不移其向。集思广益之力,收众志成城之效。务使士农工商同登寿域”少了等级的约束,多了包容平等,让人倍感这其中的人文关怀。“以此靖内,内何不靖?以此攘外,外何不攘?”言语间更是流露出一份创造美好生活的自信。
俗话说: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两竹仁人志士深知这一道理,于是就有了“祸变之乘,时未有艾,凡属竹人,盍与乎来!”这振聋发聩的呼吁,极具感召力。
大难之时必有大爱,危难之时必有壮士。因为时代久远,我们无从知晓当时两竹同乡会活动场景,但是我们可以借助《两竹旅郧同人组织同乡会宣言》了解当时特殊的时代中的那份巍然正气。
一卷档案典藏着一段时光,见证着一段历史,承载着一段往事。时光依旧,历史永存,往事在目。在档案中我们可以回首旧时光,回顾历史,共思往事!
(徐 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