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数字报|今日竹山-电子版

2018年05月22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0000
本期导航 往期回顾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特种兵,再出征!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18年05月22日  查看次数:次  
特种兵,再出征!
——访上庸镇“老兵山庄”创建者王心刚

□ 袁 斌 许海涛

  5月12日,记者前往上庸镇采访退伍军人王兴刚。环库路边的“老兵山庄”里,王兴刚正在安装太阳伞,敦敦实实的,短发,迷彩装,黝黑的脸和胳膊,膀子上尽是腱子肉,显露出一名老兵的风度。
非洲维和:祖国,真好!
  今年39岁的王兴刚是上庸镇红花湾人。他1997年入伍,1998年调入济南军区某师特种侦察营成为一名特种兵,参与了许多全国重要行动。
  1998年夏天,长江干流发生了特大洪水,王兴刚随部队参加抗洪,在公安、石首等县阻击洪水。王兴刚当时已是副班长,带领班里的11名战士,在抗洪抢险的战斗中“火线入党”,成为一名预备党员。
  2006年,王兴刚受国家派遣,参加了非洲维和任务,来到撒哈拉沙漠东端的苏丹。那时候南北双方正在打仗,苏丹气温常年高达40多度,维和士兵们出门都得戴着钢盔,穿上防弹衣。最危险的是苏丹的集市,自由买卖各种枪支弹药,一个小孩就有可能挎着一支AK47。苏丹盛行疟疾,路边常常看到死去的孩子。
  王兴刚说,从苏丹回来,才从心底里觉得:祖国,真好!
抗震救灾:活着才有意义
  2008年5月12日晚,王兴刚接到前赴汶川的指示,滂沱大雨中赶往灾区。任务的艰巨超过了他的想像,他们白天蒙着三层口罩去抬遇难者遗体。当天来不及掩埋的遗体只能临时放在医院附近的平地上,蒙上白布,四角用石块压着,但免不了白布被风吹起来。半夜里醒来,窗外全是飘动着的白布……
  在映秀,王兴刚战斗了42天。他捐出了3个月的工资,还认领了一名孤儿,每个月拿600元钱资助孩子读书,这个孩子现在已经参加工作。
  2010年,王兴刚又参加了青海玉树大地震的抢险救灾工作。在两次抗震救灾中,每一秒钟都会强烈地感受着生与死的磨炼。王兴刚说,经历抗震救灾,才会真切地感受到:活着,才有意义。
精准扶贫:当兵的说话算数
  近17年的军旅生涯,王兴刚两次荣获三等功,两次被授予优秀党员,9次被评为优秀士兵或优秀士官,还获得了联合国颁发的维和勋章。2014年,王兴刚从部队转业到河南省交通厅高速公路管理局工作,但王兴刚很快萌发了回到家乡参加精准扶贫的念头,去年7月开始修建“老兵山庄”。
  在郑州工作的妻子不理解,但山庄初步建成后,妻子改变了态度,默默地帮他筹钱。目前投资的160多万元中有他们的全部积蓄,还有东挪西借的几十万。他的父亲王天祥是一名老退伍军人,支持他回乡创业。栽树的时候,王天祥扶着树干,王兴刚挖窝培土。为了节省费用,王兴刚自己扛水泥,自己整地。
  直到今年4月底,“老兵山庄”才初步完善。“老兵山庄”建在圣水湖畔、环库路边,交通方便,风景如画,目前拥有客房、餐厅,栽了绿化苗木400多棵,樱桃、核桃、梅子等果树50多棵。王兴刚想打造集休闲、观光、采摘、住宿、垂钓、有机蔬菜种植于一体的农家庄园。王兴刚说,无论有什么困难,今年年底一定要把“老兵山庄”的建设任务完成。
  “老兵山庄”的建设得到上庸镇政府的支持,王兴刚也与上庸镇政府签订了包保6户特困户脱贫的合同。王兴刚把这当作一次特殊的“出征”,他说,当兵的人说话算数,答应了的事情一定能做到。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2009-2017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竹山县新闻办公室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鄂ICP备050178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