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数字报|今日竹山-电子版

2018年05月24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0000
本期导航 往期回顾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检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探寻文峰塔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18年05月24日  查看次数:次  
□ 陈甜甜

  “惟翼自今以始,霞蔚云蒸,蛟腾凤起,誉髦斯土,一显山川风土之奇。”这是《竹山县志》对文峰塔的描述。文峰塔坐落于竹山的东大门——文峰乡境内,文峰乡名称的由来,也是因文峰塔而起。
  竹山县“东控荆襄”,翻过文峰乡的界山就是千里房陵,直通荆襄大地。位于这样一个地理位置的文峰塔,总有一种特殊的历史厚重感和神秘感,催人前去一探究竟。
  文峰塔位于该乡小寨山顶,距离县城只有15公里,日前,笔者从竹山县城出发,翻过东边的火石垭,再拐向一条乡村路,蜿蜒而上。两旁树木茂密,鸟鸣山幽,不时有竹鸡在路上悠闲地散步。行车不到十分钟,便来到山脚下,小寨山并不高,但登山路也较为崎岖,上山的途中,怀揣着小心翼翼的心情,一步一步向前攀去。内心中,有难得的平静,也有掀开历史一角的急切。
  踏行2公里,期盼已久的文峰塔终于露出了真容,四层半的文峰塔孤独又不失孤傲地耸立在蓝天白云之间,布满裂纹的周身向世人昭示——我从过去走来。来之前就听说,以前在文峰塔左边可以看到霍河水库,站在前面可以鸟瞰整个竹山县城,颇有一览众山小的气势。如今,站在文峰塔前,周边已是杂草丛生,树木成林了,登塔而望,县城一点影儿都不见。不禁感概,好好修缮这所古建筑吧,不能再让他在历史的长河中孤独流淌。
  围着文峰塔转了一圈,触摸着斑驳的墙砖,驻足,仰视,深思,内心中想要探寻其过往的一切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经探访得知,文峰塔始建于清嘉庆九年(1804),重建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为八角锥状砖瓦结构实心塔,始建七层,上个世纪末,该塔因雷击而毁坏了上面三层,现存四层半,高约18米,塔基台地25平方米。1983年12月24日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民间对于此塔的来历,有两种传说。一说在清嘉庆十年,竹山有七名秀才一起中了皇榜。外地人不服气,串通联名告发七名举人作弊,朝廷取缔了他们应有的名分。他们回竹山后,为了证明他们的清白,七人决定合力建一座七层高的塔,昭示他们在正文风的基础上还要攀登学问的高峰,因此定名“文峰塔”。文峰塔象竖立的毛笔,直插云霄,颇具文采之风。
  另一说古时历届县令夫人都不算贞节,此事在官场中传扬,有失县令脸面。清朝嘉庆十年,时任县令决心挽回这一局面,请风水先生想法制止从今往后县令夫人的出轨行为。风水先生说县城三面环水,易生漂浮之事,若想根治夫人不贞节之患,可在城东建塔镇邪。于是,县令就拨出库银,动员民众修建了这座塔。因为塔是正文雅文明之风的,所以叫“文风塔”。
  考虑到合理性和逻辑性,笔者更倾向于第一种传说。因为它既佐证了竹山人的志气,又承载着竹山源远流长的文脉。古往今来,竹山人才辈出,灿若星辰的英才名贤,生动书写着竹山厚重的历史。
  感受完文峰塔挺拔的身姿,似乎意犹未尽。这片被历史厚爱的土地,发生过太多引人探寻的故事。相传唐中宗李显被贬庐陵王时,曾在长坪和皇城两个村的方城山住过一晚,皇城村因此得名;方城山上有三国时刘封练兵场和跑马道遗址;香炉山一柱擎天,梅花山五峰竞秀;竹山县9个苏维埃乡政府所在地之一的太河村……  
  潮起潮落,云聚云散。千年弹指一挥间,惊回首,文峰的文化底色依然浓郁。昨日的人们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奋斗者,今日的人们依旧继承着千年人杰地灵历史文脉之风骨,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续写着新时代富裕文明的灿烂篇章。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2009-2017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竹山县新闻办公室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鄂ICP备050178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