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数字报|今日竹山-电子版

2018年06月15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0000
本期导航 往期回顾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检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忧居到优居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18年06月15日  查看次数:次  
从忧居到优居
——东门片区城市棚户区改造背后的故事

□ 卢波

  过去,破旧的房屋、狭窄的巷道、泥泞的土路、昏暗的门灯,住着忧心,看着伤心。
  现在,舒适的楼房、宽敞的小区、平坦的大道、明亮的路灯,住得安心,看着开心。
  原住东门社区县门街120号居民张燕高,乘着东门片区城市棚户区改造这股东风,在千福上庸城15幢11楼购置了一套113.55平方米的新房,告别了“忧居”,圆了优居梦。
安居圆梦,从“贫民区”到“富豪区”
  东门片区城市棚户区涉及范围是城关镇民族路以西,施洋路以东,纵横大道以北,东门街以南(含移民楼);公安局西侧部分区域;大街片区部分区域,片区面积约17.1公顷,住户约897户。道路狭窄、房屋低矮破旧、配套设施不完善、环境脏乱差……是这个片区的真实写照。
  原住大街社区施洋路94号的周晓琴,在东门棚改启动后,于去年6月1日顺利签订《房屋征收补偿安置协议书》,成为第一批签约的棚改居民,在千福上庸城9号楼购买了一套140平方米的新房,并于当年8月正式搬入新家。
  “以前居住的地方,不仅居住环境脏乱差,而且一到晚上就喜欢停电,和附近的其他住宅小区格格不入,经常被过往行人称之为‘贫民区’。”周晓琴笑着说,“现在我住的地方,楼下有花园,上楼有电梯,基础设施齐全,住的是真舒心。”
  截止目前,东门棚改累计签约846户,其中500余户棚改居民用补偿款购买了新房或者二手房,真正从“贫民区”住到了“富豪区”。
红利共享,从“恋旧情”到“带头签”
  东门片区曾是繁华和骄傲的缩影;而今于正在崛起的竹山而言,呈现的却是一个落寞的背影。居住在东门片区的居民大多数都是原住民,祖祖辈辈都挤在这个小院子,故土难离的情结困扰着许多棚改居民。
  “东门棚改真正让我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原住东门社区新街巷45号居民徐德明说,“我原先居住的地方,已经有五辈人生活在那儿,最开始听说东门片区要拆迁,我心里还有点舍不得,毕竟住了这么多年。”然而外面下暴雨、家中下小雨、地面污水流的情景,更让徐德明头疼。
  比起故土难离,更让他难以忍受的是居住环境脏乱差、房屋破旧。去年6月1日,徐德明带头签订《房屋征收补偿安置协议书》,还主动当起了棚改义务劝说员,主动参与棚改,与棚改指挥部工作人员一起到周边邻居家里做工作、讲政策。今年3月28日,徐德明从棚改指挥部协调的过渡房中,顺利乔迁到绿松石城29号楼3单元701,从百年老房子搬到了现代化住宅小区,过上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截至目前,东门棚改腾房交钥匙840户,已拆迁624户,拆迁面积49332.29㎡。
阳光操作,从“等观望”到“主动签”
  去年6月1日,东门棚改指挥部正式启动征收补偿安置协议签约;截至目前,完成签约846户,签约率达95%,创造了东门棚改“速度”。然而,成绩的背后是东门棚改指挥部坚持“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坚持一套政策执行到底,一把尺子量到底的结果。
  东门棚改启动后,不少棚改居民存在“等观望”思想。在启动“两认定一评估”工作前,东门棚改指挥部召开听证会、群众代表会等,充分了解群众意愿,通过发放公开信、公示征收补偿方案,广泛征求被征收群众意见,把征收政策交给群众;启动“两认定一评估”工作后,成立东门片区城市棚户区改造群众参与监督支持棚改工作组员小组,让棚改居民参与到棚改中来,并将评估结果公示,接受棚改居民和社会监督,真正将东门棚改打造成了一项民心工程。
  原住东门社区南关街移民楼89号居民彭华,在东门棚改指挥部工作人员入户宣讲、自己了解政策后,积极签约并用征拆补偿款在烟草宾馆后院购置了一套70平方米的二手房,过上了颐养天年的日子。
  棚改事关百姓切身利益,是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提升百姓福祉的民生工程;是改造城镇危旧住房、改善困难家庭居住环境的民心工程;是兼顾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让改革成果惠及群众的民生项目。未来,东门片区将科学规划、综合利用、适度开发,打造集就业、产业、旅游、文化、记忆、绿地等于一体的多业态特色小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2009-2017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竹山县新闻办公室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鄂ICP备050178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