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继华 张云朝
4月上旬,记者来到慕名来到陕西旬阳县铜钱关镇与竹坪乡交界处的铜钱关,这里城墙与山势融为一体,关口险峻,易守难攻,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入”态势。
据介绍,这个镶有“铜钱关”三个字的长城门楼,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秦楚交界险要处的一个关隘遗址上重建而成的,是楚长城著名关隘之一,为秦楚要冲,兵家必争之地。城门一侧上有一篇记文:“铜钱关,春秋战国古关隘也。向也秦楚走廊之要塞,华夏堂奥之玄关。西连秦野之旬阳,东跨楚域之竹坪,汉水绕缠其北,堵河纵贯于南。雄关漫道,朝秦暮楚;峭壁千仞悬栈五百;秦岭龙脉,巴山后院……”当地对楚长城有研究的老教师讲:在起伏连绵的山恋叠障中,楚长城依山势修筑,因地制宜,悬崖绝壁处凭天然险要而异,平坦处城墙雄立,有石处垒石,无石处夯土。
铜钱关,据清朝张氏家谱记载为“童仙观”,相传为古代一个童子修道成仙的道观。后来在春秋战国时期,修筑秦楚长城时,为童仙关,意为关口。后来,由于人们的口误,就叫做了铜钱关。据有关专家考证,铜钱关就是秦楚长城的著名关隘,据《洵阳县志》、《疆域志-关梁》等史书记载,陕鄂边界铜钱关是清代军事防御工程遗存,营造于公元1800年的清代嘉庆五年,距今已有200年之久。铜钱关驻于今陕西旬阳县铜钱关乡,隘口在今黄家湾村东界岭上,与湖北竹山县竹坪乡毗邻。
1933年2月22日(据新华社)发布一条简讯:“陕西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在这个省的旬阳县发现了一段迄今中国最古老的长城楚方城遗址,勘察表明,它由东向西横贯旬阳县全境,长为200公里。用石块垒成,有些石门还很清楚”。《文物报》载:“97年2月,河南泌阳了现的四公里楚长城,考证为公元前七世纪之城。”仅仅在湖北省竹溪县这个较小的地域中,已经郧阳地区(现改为十堰市)考古队勘查定有“铁桶寨”、“关垭山”、“柳树垭”、“王家沟”、“梓桐垭”、“火龙垭”六处“楚方城”遗址,六处连续长度近100公里,第一处是“铁桶寨”遗址位于竹溪西北边城,处湖北省的竹山、竹溪与陕西旬阳、平利“两省四县”之要塞。烽火台、望亭遗址,现存长15公里、宽1.2米,高1.5米至2米的石垒城垣。
当地干部介绍,当年的秦楚长城铜钱关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由于历史久远,风化严重, 2009年竹坪乡与陕西铜钱关乡共同投资100余万元修复铜钱关,共同开发地方旅游资源。重修后的铜钱关隘,城墙与周围的山势浑为一体,险峻陡峭,城台、垛口、嘹望口、射口互为交融,更加显得伟岸挺拔,再现了当年楚长城宏伟壮观的勃勃雄风。
登临雄关,不禁使人浮想联翩。遥想当年七雄争霸,秦、楚互为敌手,在楚长城上、铜钱关下你争我夺、刀刃相见、血流成河。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铜钱关朝夕易手,有的诸侯小国为了保证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于是便有了“朝秦暮楚”一说,铜钱关也就成了朝秦暮楚地。
在竹坪乡关于铜钱关还有一种说法:“过了铜钱关,闻不到铜臭。”铜钱关,关名有“铜钱”二字,过关,则可视为过了“钱”的关,自然也就闻不到铜臭味了。铜钱关,从最初的防御功用到现如今人们又赋予它“过了铜钱关,闻不到铜臭”的新意。
昔日的“朝秦暮楚古关隘”,如今变得安静祥和,彰显出别样魅力。这里森林植被丰厚,野生动植物多样,空气清新,景色美好,交通便利,成为鄂陕人民假日里自驾游的理想胜地。
记者走访铜钱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