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数字报|今日竹山-电子版

2018年08月01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0000
本期导航 往期回顾 上一期 下一期

标题导航

按日期检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柳林礼赞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18年08月01日  查看次数:次  
□ 柳文成
 

柳林之晨   (郑昌群   摄)


  柳林以风物特异而得名,因人文兴盛而闻名。
  柳林之柳为大叶柳,俗称麻柳,学名枫杨。麻柳树形伟岸,树冠广展,根系发达,枝繁叶茂,是防治水土流失、降解河湖消落带污染的宝树。柳林自古盛产麻柳,其得名可以远溯明代以前。河谷滩头,麻柳参天,绿荫蔽日,蔚为大观,自成一景。
  从清代上溯,直至古方国时期,柳林都是交通重镇,扼川府之门户,掌三秦之锁钥,控荆楚之关隘,引中原之津渡。惟其如此,柳林得以左右川陕鄂豫边境贸易之交流,掌控川盐北出东进之运输,从战略制高点上把握了古盐道经济的命脉。作为交通枢纽和商品集散地,柳林的手工业、山货贸易、盐业运输、船运以及与之伴生的服务业一向兴隆,酒旗凌风,客舍临水,商铺依柳,桅船塞江,盐客载道,号歌穿云,演绎出柳林千秋万世的盐道繁华。
  柳林的客舍商铺多位于柳树林下,人称柳林店,相沿成习,遂成为标志性地名。与此派生成名的还有服务船工的水码头老码头和服务游客行商的旱码头新码头,以及清政府设置的管理辖区行政事务的白河厅所在地白河口。随着规模日宏,客流益增,柳林店声名远播,成为竹山晚清22大集市之一。
  清以后,随着长江上游船运能力的增强,柳林的交通枢纽地位丧失,经济开始萧条,逐步沦为穷乡僻壤。但是,这种人文的退步却为生态的成长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经过了超越一个世纪的封冻,柳林的生态已经风姿绰约,其多样性和美誉度独领风骚,妙曼天下。
  新时期,在振兴乡村战略和发展生态旅游的背景下,柳林进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曾经的区位劣势成为生态优势,绿水青山正在转化为金山银山,一个依托生态资源保护性开发利用的新柳林正在崛起。
  纵观柳林之形胜,犹在于群山峻秀、堵河清灵、人文风雅、人情和美。
  柳林所在的山系秦岭——大巴山脉早在3.75亿年前开始上升为陆地,比唐古拉山脉早了至少1.25亿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山脉之一。由于地质年龄长,山脉发育完备,体量高大就是很自然而平常的事情。巍峨峭拔是柳林山体的基本特征,也是人们对柳林大山仰之弥高、敬之若神的根本原因。柳林的山如同人中伟丈夫,非小家碧玉般的方垅圆丘可以与之媲美。枪刀山、令牌寨、马鬃岭、屏峰、轿亭山、摩天岭,这些山峰,仅听名字就让人匪夷所思,令人心神向往。而山势各异,体态万千,或峻切,或虬曲,或挥手苍穹,或打坐危岩,或冰封雾锁,或云蒸霞蔚,非亲临其境不敢妄言其妙!
  柳林无水不清,有水皆灵。柳林水的清澈不能靠眼观去领略,须要品尝,要靠与心相通的味蕾去体验一尘不染的甘冽,让心去储存那永不消失的难以言状的清甜的记忆;领略柳林水的灵性则要穿越时空,从民间传说和长者的教诲中去探究古人的宗教情怀,感知先民们对水的虔敬和信仰。铜鼓峡的龙王小姐,天池垭的仙女,都是人们崇敬的御水女神,她们治一方水土,惠一方百姓,让人们懂得了敬畏自然的道理,培养了人们“万物皆灵”的宗教情怀。柳林还有很多冬暖夏凉的泉水,三九严寒依然热气蒸腾,可供村民洗衣淘菜和牲畜直接饮用;但到盛夏,凉如寒冰,是村民钟爱的消暑解渴的天然冷饮。其水与川盐搭配泡菜,即使封存十来年也不会腐坏,清脆如新,历久弥香;而老坛水还是村民们治疗中暑、食物中毒、小儿疳积的神奇的单方。这种人与水的相亲相敬既是尊崇自然的历史传承,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友好的现实观照,其意义重要而深远。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竣工送水,作为堵河源头的柳林水输入京津冀,“堵河水美,竹山人好”誉满京华,柳林之水开始在一个新的时代,在一个更高更广的层面上服务人民,惠及中华,泽被天下。
  山水有情,生机无限,在青山绿水的庇佑下,柳林的生态得天独厚。柳林境内有70多万亩天然林,森林覆盖率80%以上,已知的植物1722种,动物286种,其中国家珍稀保护植物珙桐、红豆杉等30多种,国家珍稀保护动物金雕、黑熊、大鲵、鼯鼠、黄羊、林麝等多达41种。被誉为“神农四宝”的头顶一颗珠、江边一碗水、文王一支笔、七叶一枝花以及龙头金钗等名贵中药材在柳林都常有发现,许多孑遗生物在这里都有分布广泛的生长群落,堪称物种基因库,其物类的独特性和生态的多样性独步天下。
  优良的生态催生出绿色产业。柳林依托生态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利用,以旅游服务业取代传统农业,打造旅游经济,发展清洁能源、香料烟和特种中药材产业,引导村民创收致富,在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保护上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柳林人民以热情重义、崇德向善而闻名遐迩。洪坪村民刘学举以一己之力,四十年里收养了十一位孤寡老人,为他们养老送终,他的义举感动了全国,成为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刘学举不仅是柳林人民的骄傲,也是柳林人民仁义精神的生动诠释。
  柳林人民仁义而风雅,把生活艺术化和追求艺术化的生活是柳林人民典型的生活态度。柳林人民劳动中要打薅草锣鼓,听锣鼓歌词;在休闲或聚会时,要串鸳鸯号儿,讲前朝古代的英雄故事;办丧事也要打夜锣鼓,唱《魂游地府》、《还阳》等词曲来表达人们对逝者的哀思和对生死轮回的期盼。即使走村串户的篾匠、劁匠、铜匠等匠人也都会通过演奏自己的独门乐器来传达“我来也”的消息。柳林的代表性乐器还数锣鼓,最具有地方风情的代表性曲目除了悲沉婉转的夜锣鼓外,还有在喜庆盛典上使用的热情奔放的耍锣鼓、花鼓子等以及生产劳动中讲述故事时使用的七字鼓。锣鼓之外,还有唢呐,其极具地方特色的属于民间艺人传承、创新的曲目如《凤点头》、《闹阳春》等曲目也很多。除了民歌和音乐,还有舞蹈。说到柳林舞蹈不能不提《开五方》、《请神》这些媚鬼敬神的古老名目,追溯其历史可以到达人类文明史的源头,在庸巴等方国的巫文明中找到线索。反映劳动生活的舞蹈更多,如连响儿,这种借助连响道具、节奏分明、动作优雅流畅、旋律优美明快的歌舞极具地方特色,传承历史非常悠久。连响儿在赣南客家人中也有表演,至于孰源孰流,还有待于探讨。
  柳林风情不止于文艺,还有服饰、器具和美食。柳林既有的地方风情的服饰以及器具虽然在现代服饰及器具流行中已经同化式微,但盘头巾、绣花鞋、对襟布褂、大衣襟、大脚裤、对耳鞋、蓑衣、斗笠、垫肩、打杵、樯背、皮篓、石磨、漆桶,依然是人们挥之不去的乡愁记忆。
  柳林美食极具特色,无论是食材选择、加工方式、烹饪技巧都独有蹊径,自成体系,完全可以与其他知名菜系并驾齐驱。柳林美食带有古老的庸巴历史印痕,其风味有着浓郁的山的内涵,以野采山珍、种植高寒食材和顺其自然的烹制手法取胜,与依靠添加外在佐料以改变口味的烹饪技法形成鲜明对照。外出经营餐饮的店主钟爱打出“柳林餐馆”的招牌,他们很聪明,基本上也都取得了成功。
  柳林值得称赞和珍藏的元素是非常丰富的,即使有更丰富的语言也往往难尽其妙。作为柳林人,我对柳林的礼赞并非仅仅出自于狭隘的乡情,而是对柳林文化进行深入思考、对柳林魅力进行全面审视的理性判断。相信,柳林越来越美好。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2009-2017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竹山县新闻办公室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鄂ICP备050178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