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绽放富民花
——竹山县食用菌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侧记
初秋时节,天高云淡。地处秦巴山中的竹山县处处草木青翠、溪流潺潺。徜徉在上庸大地,发现青山绿水之间到处都是连片的食用菌大棚,格外耀眼。走近宝丰镇新茶村食用菌种植大棚,就闻到阵阵菇香,菌棒上长出的香菇密密匝匝,尽情地呼吸着新鲜空气,许多农民正在大棚里采摘新鲜菌菇。现已采摘的3万多斤鲜菇,让贫困户尝到了增收的甜头。
近两年来,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多措并举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着力抓好食用菌制棒、养菌、出菇能力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截至10月8日,全县已形成制袋能力1300万袋以上,其中建成百万袋以上基地5个,50万袋以上基地14个。目前已生产秋菇850万袋,在原有出菇架6000个的基础上,今年新建8600多个。目前食用菌产业覆盖全县17个乡镇,成为全县脱贫攻坚农村主导产业和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
政策引导 形成发展合力
“在深度贫困县,要让贫困户拔掉穷根,必须增强‘造血’功能,培育自己的支柱产业。”县扶贫办主任明昌根介绍说。竹山发展食用菌生产的资源优势明显,经有关专家认定,我县气候资源适宜多种食用菌生长,特别是昼夜温差比较大,有利于盛产优质香菇。
自全县精准扶贫启动以来,经过多方考察论证,县委、县政府决定把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特色产业优势,把食用菌产业作为脱贫攻坚和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来打造,制定了食用菌产业发展意见。各级领导十分重视,积极谋划。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高度重视食用菌产业建设,先后带领有关人员奔赴随州、河南西峡、灵宝等地考察学习,邀请专家深入田间地头、种植大棚,现场为菌农讲解香菇培育、种植、管理等实用技术。在建设中,县领导多次深入乡镇调研食用菌产业发展情况,并组织召开座谈会专题研究推进食用菌产业建设,现场解决发展中难题。各乡镇积极落实县委、县政府发展食用菌产业文件精神,驻点县领导结合巡村访户深入一线规划产业,指导乡镇将食用菌建设任务分解到村、到户、到经营主体。县直相关职能部门和产业部门深入一线对接指导,并结合大走访大调研积极对接产业到户。各乡镇均制定了食用菌产业建设规划,并积极想办法落实建设任务。同时,加大服务协调,强化督办力度。县分管领导带头,县农办、蔬菜办积极配合,对各乡镇食用菌产业规划情况、任务落实情况巡回督办、调查摸底,对乡镇产业布局、制棒能力建设给予合理化建议,对乡镇春菇生产情况督办指导,先后组织技术员到绿谷、富韬、成福等13家生产春菇的基地进行技术指导,对成福、珍稀、玉皇观等合作社的夏菇生产进行技术会诊,确保按时上市。
在政策上实施倾斜,全力助推产业发展。我县规定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食用菌的每袋给予2元奖励,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或非贫困户新建食用菌出菇棚达到标准的,给予每袋1元的基础设施建设补助,对新建100万袋以上的制袋基地,达到验收标准的按实际养菌袋数一次性给予每袋2元的基础设施建设补助;对新建50万袋以上、99万袋以下的制袋基地,达到验收标准的按实际养菌袋数一次性给予每袋1.5元的基础设施建设补助。对带动10户以上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食用菌的企业,贷款50万以内的按年贴息3%;对获得年度食用菌产业考评前三名的乡镇,分别给予10万、5万、3万元的奖励。这些政策,极大调动了各乡镇、企业和农户发展食用菌的生产积极性和热情。
创新模式 扩大生产规模
溢水镇小东川村贫困户贾秀梅说:“过去种香菇要到外地买菌棒,一怕质量不过关,二怕没有人指导,现在菌棒生产车间就在大棚边,既有扶持政策,又有技术人员指导,生产香菇直接交到竹山绿谷食用菌公司,不愁销路,我愿意认领2个大棚,发展1万棒食用菌,力争早日脱贫。”
为了推动食用菌产业规模化生产,同时解决本县发展食用菌菌棒都依靠外地进货问题,我县全力支持外地企业、回乡创业能人在各乡镇创办食用菌生产基地,建立菌棒生产车间,走“公司+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2016年初浙江丽水市人李军看好我县的投资环境,投资1508万元在我县创办了竹山绿谷食用菌有限公司,在擂鼓镇红岩村办起了食用菌组培、种植和技术研发基地,拥有100万袋以上菌棒生产能力。并在红岩、新堰、腰庄、三河、西河等村建立了香菇基地。在经营上,按照企业与农户共赢的理念,制定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以两种模式带动农户脱贫。其一是农户自主创业模式:规定该镇农户不需要交纳地租,可以免费在公司的食用菌种植基地自由种植,公司安排技术人员指导种植,生产的香菇,按照保护价每斤全额回收。目前已经与100多户贫困户签订种植合同。红岩村贫困户陈忠兰过去以种地为生,收入低下,成为村里有名的特困户,2017年一家都各自在李军基地种植香菇5000袋,年收入可达2.5万元以上。其二是招聘农民合同工,解决贫困户增收模式。对周边想当工人的农民,公司“招聘”为合同制工人,解决贫困户增收无门路问题,长年在公司务工的贫困户20多人,每年人平收入近3万元。
溢水镇今年在东川建立了食用菌、光伏农光互补示范基地158亩,在食用菌基地上,已经建成食用菌种生产车间4000平方米,标准化恒温培养车间8000平方米,自动化生产线2套,并于今年8月投入劳动,年可生产食用菌360万棒,菌棒一部分供应其它乡镇外,一部分留作园区发展。目前,园区拥有农光互补大棚及专用食用菌大棚320个,配套放置菌棒的架子,自来水也通到各个大棚,贫困户和村民们对发展食用菌信心大增。目前,溢水镇已生产菌棒150万袋,华家湾、杨家坝等5个村已经点菌70万棒。
在楼台乡肖家沟村,县农机局与乡政府及村委会一起,支持在外创业能人尤治平回乡组建了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建起了食用菌生产基地。县农机局还通过农机政策扶持, 把合作社作为全县食用菌产业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来建设,配套支持了60多万元的机械设备。今年初,合作社新扩建厂房900平方米,安装了全自动食用菌生产线,配齐了烘干、保鲜库等一整套生产设施。自投产后,合作社日生产食用菌1.3万棒,今年计划生产70万棒,其中外销40万棒,另30万棒供基地及本村农户发展食用菌之用。
对接农户 喜圆致富梦想
在麻家渡镇牌楼村农光产业园,每个香菇大棚的门前,都有一块特殊的信息牌,上面记录着贫困户姓名、产业规模、帮扶干部姓名。贫困户陈从树说:“我这2000个菌棒,仅4个月就收入近万元,现在有了这个项目,就有了固定收入, 致富不愁了。”
贫困户陈从树以前以种地为生,因没有固定产业,生活缺乏收入保障,如今在精准扶贫政策扶持下,靠发展香菇有了稳定的致富门路。对于今后的日子,他信心满满。该村在食用菌产业发展中,采取“合作社+村集体+贫困户”模式,由合作社负责技术指导和产品销售,村集体负责食用菌基地建设,贫困户负责各自食用菌管理,村里按照政策给予每袋菌2元补助。全村尝试的这种产业扶贫模式,有效缓解了贫困户前期投入的资金压力,有力带动了贫困户稳定增收。
10月,是香菇生长的时节,走进擂鼓镇红岩村贫困户陈拥军承包的食用菌大棚,只见菌棒层层叠叠,菌棒上一朵朵大小不一的香菇,正散发着阵阵清香。陈拥军与家人们正在采摘香菇。他说,食用菌由于种植技术简单易学,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是个致富好产业,现在每年可收入25000元,脱贫有了门路。
全县集中连片食用菌棒基地和食用菌大棚成为最大的扶贫工厂,许多贫困户都就近在这些扶贫工厂务工,收入有了保障。位于楼台乡的弘元春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拥有制菌车间和基地,用工较多,合作社优先安排贫困户进合作社务工,用工量最多时90多人,日常稳定在50多人,且每人固定月工资4000元。该村3组贫困户曾凡贵过去以种地为生,收入仅够糊口,自去年在工厂务工后,一家三口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在溢水镇年产360万棒全程机械食用菌车间,每天生产线开足马力生产, 20余名工人正在装袋机前忙碌着,有的往装袋机上套袋,有的封口,有的将一个个香菇菌棒取下码齐,送入蒸房杀菌,杀过菌的菌棒被送到不远处的保温棚内等待接菌。在这里打工的农民高兴地说:“这个香菇车间就办在我们家门口,大家就近打工,工资每月按时发放,一月也能挣2000多元。”
溢水镇食用菌农光互补基地。
开展食用菌种植技术培训。
溢水镇东川食用菌加工车间在机械化生产菌棒。
村民在采摘香菇。
点菌后的食用菌菌棒进入大棚。
对产品进行包装,销往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