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继华
晚秋时节,记者走进擂鼓镇佑城社区新建成的正玺编织扶贫车间里,看到三十几名女工正埋头编织汽车坐垫,一个个汽车坐垫已雏形初现。
“像我这样的,不能干重活,也没法出门打工。但自从有了扶贫车间,我既能照看孩子,还能就近挣些零工钱贴补家用,每月能挣2000多元。”腿有残疾的贫困户王艳丽一边编织汽车座垫一边说。
正玺编织扶贫车间于今年7月9日开业,该车间是擂鼓镇通过乡情招商引进的一个手工编织项目,主要是为福建厂商编织各种汽车坐垫,平时用工在30人左右,大都是周边的家庭妇女、留守老人,每人每月平均能拿到2000元至2500元的工资。
王艳丽只是我县就业扶贫政策众多受益者中的一个,眼下越来越多贫困户正因扶贫车间的兴起,生活变得越来越好。近年来,我县工业园区的嘉麟杰服饰、电子产业园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普遍遭遇“用工难”,而另一方面,记者调查发现,在我县广大农村,有60%左右的贫困人口因为缺技术、缺资金、缺门路等,面临“就业难”。
根据这一“两难”情况,我县在当前产业扶贫政策的基础上,出台了专门的激励政策措施支持市场主体发展扶贫车间。采取能人回乡、乡情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鼓励县内外企业和返乡能人,利用乡镇、村集体闲置土地、闲置的民宅创办厂房式就业扶贫车间,或设置分散加工的居家式就业扶贫车间,并把就业培训课堂搬到群众“家门口”,帮助贫困群众就近就业。
“汽车坐垫加工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操作简单、见效快,但很难招到工人。自从扶贫车间建到村里之后,我们企业用工不再难了,群众收入也上去了,‘两难’变成‘双赢’了。”正玺编织扶贫车间负责人沈正玺说。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敏锐捕捉产业转移的市场风向,从福建、广东等沿海发达城市引进人才、技术和资金流向我县广大农村,通过政府资金和社会资本下乡,农村土地得以盘活,新时代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找到了重要载体。
在官渡镇,特色蒸盆制作扶贫车间办得有声有色,解决了周边20余人的就业问题。“我主要做些原材料清洗处理、切配包装、冷冻储藏的活,一个月能挣2300元到2500元,跟我一样的贫困户,车间里有八九个。”当地贫困户李堂菊说。
柳林乡是我县偏远乡镇,脱贫攻坚任务繁重。该乡公祖村从福建省泉州市引进君浮商贸有限公司,建成君浮服饰扶贫车间,采取 “公司+村组+农户”运作模式,面向广大农村妇女招工。因产品加工不受时间、地点等限制,农户农忙时节可下地务农,农闲时节可在家务工,实现 “务农务工”两不误。目前,该村25名贫困户在家门口实现了稳定就业。
为确保 “扶贫车间”在竹山落地生根,并充分发挥其扶贫作用,我县实行一个车间、一名县领导、一个部门服务,提供全方位服务,及时解决企业遇到的难题。
针对贫困人口现状,我县在全县范围内实施“3310”工程,即在每个乡镇新建3个以上扶贫车间,每村培育3个以上市场主体,每村新建10个以上家庭作坊,推动“扶贫车间”多样化、多元化发展。不到一年时间,扶贫车间如雨后春笋般在竹山发展壮大。全县已建成包括厂房式、居家式、合作社式的“扶贫车间”近百个,制衣、电子、农产品加工、手工编织、电子商务、蒸盆制作等扶贫车间,带动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变 “输血”为 “造血”,有效增强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从根本上避免边脱贫、边返贫现象。
“贫困人口学会一门技能,往往就能脱贫致富;贫困家庭实现一人就业,往往就能全家脱贫。”近日,针对精准扶贫工作,县委书记龚举海如是说。
目前,我县正全面推进扶贫车间建设,打造脱贫攻坚品牌。通过“园区企业联建、产业转移新建、能人返乡创建、乡村艺人共建”等模式,共规划扶贫车间127个,已建成投产89个,在建22个,力求 “扶贫车间”多样化、多元化发展,打造产业大品牌,努力实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人人有事干、家家能脱贫的目标。

↑ 溢水镇涧沟村金线莲扶贫工厂

↑ 宝丰镇安邦鞋业扶贫车间

↑ 麻家渡镇华康电子扶贫车间

↑ 麻家渡镇圣域香莲食品加工车间

↑ 溢水镇东川村老篾匠竹编车间

↑ 官渡镇特色蒸盆制作扶贫车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