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亏政府给我盖了新房,不然我们老两口可能命都不在了!”不久前,记者在麻家渡镇太山庙村采访,70多岁的村民何伦楚感叹不已。
何伦楚和老伴以前住在破旧的四间土坯房里,那里不通水不通路,去趟村委会得走一个半小时。去年9月,他和老伴搬到离村委会不远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几天后,他家老房子在连日暴雨中坍塌了。
近几年来,我县把易地扶贫搬迁列为脱贫攻坚“头号工程”,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让贫困群众搬出深山,脱贫致富。
易地搬迁好安居
楼房宽敞明亮,公路通到门口,水电网入户入院,每户还有菜地……谈起如今的生活环境,何伦楚赞不绝口。当时,老何不愿“挪窝”,县物价局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同志多次上门做工作,还带他去安置房瞧了瞧。这一瞧,让他动了心,第二天就搬进了新房。
我县“八山一水一分田”,很多贫困群众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山上、沟里、水边,全县有15051户41053人需要通过易地搬迁脱贫。2016年以来,我县按照靠近集镇、靠近中心村、靠近交通干线的原则,累计建成699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安置点不仅全部避开地质灾害隐患点,交通出行方便,水电路网完善,还配套建设安幼养老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
溢水镇小东川紧邻346国道,谷竹高速公路和在建的十巫高速在附近交会,交通便利。该镇先后将10个边远村96户344人集中搬迁到此,形成全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两年来,该镇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陆续修建1500米循环路、1000米生态景观河堤,完成60亩山体绿化,房前屋后栽植果树600多株,将农房变“别墅”、安置点变“景区”。搬来两年有余的李霞说:“以前出趟门翻山越岭,现在看病、上学、办事基本不出村,出门就有公交车,十分方便。”
2016年和2017年,全县有11775户32941人搬进新家。我县荣获“2017年度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先进集体”荣誉。今年计划搬迁安置3276户8112人,安置房已全部建成,年底前全部具备搬迁入住条件,大多数贫困户将在新家过新年。
因地制宜创新业
秦古镇荆竹村二组村民胡建平因病致贫,一家三口寄居哥哥家20年。去年,他搬进胡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住上一套75平方米的安置房。他和妻子就近承包、租赁经营了30多亩茶园,今年以来卖茶叶收入2万多元。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我县坚持易地搬迁安置和产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验收,帮助搬迁户稳定增收。为让贫困户有增收门路,秦古镇去年建设高标准茶园6285亩,今年开工新建高标准茶园5000多亩。大庙乡黄土梁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共安置43户134人,村集体、产业大户、贫困户入股成立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建成10万袋香菇种植基地,带动35户79人脱贫致富。
几年来,按照“基地建设向集中安置区倾斜,扶持政策向易迁户倾斜”的思路,我县投入产业扶贫资金3.2亿元,新发展茶叶3.2万亩、食用菌600万袋、中药材1.7万亩,新增畜禽养殖48.2万头(只),兑现种植养殖业奖扶资金4700万元,易迁户人均拥有农特产业基地1亩以上。按照“企业+基地+农户”模式,我县筛选培育500余家有帮带能力、有社会责任感的市场主体,结对帮扶1.2万户易迁户发展或参与发展产业增收。
文明引领树新风
由散居到聚居,从平房到楼房,从院子到社区……易迁户集中安置后,环境卫生、邻里关系等新问题随之而来。
竹坪乡安河口村组织河沙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的易迁户讨论制定《安置点居民公约》,列出不乱搭乱建、不吵闹纠纷等10条要求,推举出6名楼长负责治安、卫生和关系协调工作。上任一年有余的楼长华同武介绍,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激励安置点群众向上向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居家比整洁、邻里比团结、家家比和孝、户户比产业”,我县以 “十星级”文明创建为抓手,提高群众素质,帮助他们完成从住户到居民的转变,巩固脱贫致富的成效。围绕脱贫致富、卫生文明、团结邻里、家庭和美等目标,各乡镇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组织开展群众性创评活动,倡导和激励搬迁户集体简办搬家礼,移风易俗除陋习,把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成了和谐、宜居的新家园。(范珉 张华魁 黄志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