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数字报|今日竹山-电子版

2018年12月07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0000
本期导航 往期回顾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检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产旅融合,风景变“钱景”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18年12月07日  查看次数:次  
  武陵峡幽、九女峰奇、圣水湖秀、女娲山灵……八百里堵河蜿蜒逶逦,一路都是壮丽画卷。
  然而,风景无法直接变为“钱景”,如何让“开门见景”的贫困群众挣脱大山的桎梏,早日脱贫致富?我县审时度势,提出“厚植山水,旅游扶贫”,按照以“全域旅游”带动“全域脱贫”思路,致力打造堵河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带,走出了具有竹山特色的旅游扶贫新路子。
  全域旅游——
  “一业带动百业旺”
  冬日的上庸镇,天高云淡,温暖明媚,不少人专程来到上庸赏景、晒太阳。
  住在这里的李尚荣,每天却无暇赏景。“镇上发展旅游,越建越好,天天都有来玩的人,不少人都会买些东西带走,我养的鸡好卖得很!”60多岁的李尚荣是该镇南坝村人,一家三代六口人,丈夫、儿子体弱多病,只能在家附近做些小工挣点钱。今年在镇、村干部的鼓励下,李尚荣一家决定利用附近山场养鸡。“散养的鸡吃草吃虫吃五谷,肉质好,加上来玩的人多,不愁卖!”李尚荣一脸高兴。
  李尚荣一家只是上庸镇旅游产业众多受益者之一。“古韵水乡、风雅上庸”,上庸镇具有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先天优势。该镇全区域规划、全景区打造、全线路整合,探索构建全域、全业、全员旅游发展格局。2018年上半年,全镇接待游客31.0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亿元,同比增幅均超过30%。
  “一业带动百业旺”,旅游产业日渐壮大的同时,农家乐、合作社、农庄、旅游购物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目前集镇已培植农家乐134家,专业合作社10家,入驻企业10余家,全镇从事旅游业和旅游服务的人员达1000余人。旅游产业直接带动贫困村3个、贫困户200余人左右。
  景村共建——
  共融共拓共享共赢
  “现在的日子好多了,客人多的时候,我一天能挣五六百呢!”文峰乡太河村贫困户徐维福对入户走访的扶贫工作队员说。依靠旅游市场,太河村集体经济也实现“三连增”,不少村民还能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务农等实现增收,越来越多的太河人吃上了“旅游饭”。
  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融合发展是构建乡村宜居、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投资主体和村民之间的关系如何协调,如何更好地推进当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为此,我县积极探索“景区带村”旅游扶贫新模式,打造乡村与景区共融共拓、共享共赢的旅游发展格局。
  2014年10月,文峰乡引进十堰太和梅花谷生态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先后投资4700余万元,进行景区开发建设,同时积极开展景区外环境整治、产业培植、基础配套等建设。依托旅游市场,近百户村民经营民宿、农家乐、传统手工、农产品古法加工、运输、卫生管理、旅游商品销售等行业,形成了“户户有项目、人人有事干、家家能致富”的强大脱贫气场。截至2017年底,公司已投入资金5000余万元,流转土地310亩、山林3500亩,带动67户贫困户就业,年平均为太河村群众带来直接和间接性收入210余万元。
  建设美丽乡村——
  美景蝶变“美丽经济”
  在麻家渡镇总兵安村的田园间,往来游客络绎不绝,大大小小的农家小院,房净饭香……这些画面可谓是我县建设美丽乡村推进旅游扶贫的缩影。
  近年来,总兵安村围绕建设美丽乡村,打造绿色旅游产业。依托天然的自然优势,着力打造A级旅游区;依托地处竹房城镇带区位优势,扎实推进生态工程建设;依托茶叶、苗圃、猕猴桃三大产业,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如今的总兵安村已建成以“青山绿水”为主的原生态乡村公园,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村庄布局井然有序、乡村环境洁净美丽、产业发展欣欣向荣,成为全县产旅融合发展的示范性蓝本。
  山沟沟变成休闲度假的好去处,老宅子变成城里人稀罕的好地方,农家饭变成人们津津乐道的“新口味”……这些变化,让贫困群众看到潜力、看到希望,激发了他们的创业激情,增强了他们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信心。在旅游产业的带动下,群众收入来源日趋稳定、渠道更加多元、效益更加显著,精准脱贫步伐蹄疾步稳。
  村社合一——
  富了村民,强了集体
  “太阳过了河哎,我扯住了太阳的脚喂……”嘹亮婉转的山歌从官渡镇桃园村的小船上飘出,引得游客连连叫好。官渡河农业观光旅游专业合作社社员明平泉,每次在带领游客游玩时都会唱民歌助兴。
  32岁的明平泉一家六口人,父母都是智力残疾人,除了妻子和女儿,家中还有未成家的弟弟,一家开销主要靠他外出务工和妻子在家种地、养牲口维持。2017年6月,听说家乡成立了旅游专业合作社,明平泉从外地回来,加入合作社的民俗文化服务队,并贷款5万元入股与7名社员一起建成了旅游码头。目前已接待游客2000余人次,实现收入20余万元。
  桃园村距离官渡集镇15公里,境内山水资源丰富、人文气息浓厚,是远近闻名的“民歌民俗村”。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脱贫引擎?该村一门心思发展旅游产业。该村建立“以村带社、村社一体、利益联动、共建共享”的村社合一机制,依托旅游专业合作社对全村的农家乐、特色民宿、土地、人力等资源进行整合,实行统一入社、统一经营、统一接待、统一管理、统一营销、统一分红模式,从而实现村集体、群众等多方共赢。
  旅游扶贫,让美丽山水长出了致富果——2017年底,全县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约165万人次,综合收入约9.3亿元,分别占全县游客人次和旅游收入的75%和60%,全县60余个村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约6050名贫困人口直接或间接通过旅游产业实现脱贫。(李永芳 孙学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2009-2017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竹山县新闻办公室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鄂ICP备050178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