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数字报|今日竹山-电子版

2019年02月27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0000
本期导航 往期回顾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检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陈德明:用22年推介家乡 36年完成145万字著作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19年02月27日  查看次数:次  
  人的一生不能没有梦想,这句话放在73岁的竹山老人陈德明身上尤为合适。为了实现推介武陵峡自然风光的梦想,他用了22年的时间;为了实现传承弘扬官渡地方文化的梦想,他用了36年的时间。他还和外孙女接力,完成了145万字的著作。
为武陵峡奔走呼号22年
  1977年冬天,31岁的官渡人陈德明被供销社委派到武陵峡的一家药材场指导发展中药材生产。他通过走访和查阅历史资料,将种植基地目标瞄准了海拔1400多米的武陵峡驴头山。
  第一次登上了驴头山顶,他顿时被眼前绝美的风光吸引,举目遥望,大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当时,他就冒出一个想法:把武陵峡的美景从深闺里“嫁”出来。
  第二年春天,陈德明就开始对驴头山进行考察,设计出了一幅以驴头山为背景的《堵河漂流图》。他把这幅图挂在供销社的门市上,向人们宣传武陵峡的美景。
  此后,他不仅每年都去驴头山考察,还用汽车内胎绑上木架,体验峡谷漂流,拍摄照片。他把武陵峡的各种照片制成展板,在各类大会上展示,还将照片、撰写的文章投向全国多个报刊。此后,许多领导、专家学者、媒体到武陵峡调研采访。经过专家们的反复考察论证,最后得出结论:武陵峡风光秀美,适合开发景区,发展前景广阔。
  1999年6月6日,驴头山漂流首漂仪式举行,380人组成的漂流团乘坐38只漂流艇,在一片欢呼声中劈波斩浪。堵河两边,上万群众排成40余里长的队伍呐喊助威。看着眼前的场景,想起自己22年为武陵峡奔走的情景,陈德明热泪盈眶。武陵峡的旅游开发之路终于成了现实。
曾向香港特首董建华推介官渡文化
  同样是在1977年,陈德明心里还有一个文化梦。他在考察武陵峡的时候,经常走村入户收集民俗资料。
  1991年,官渡建文化站,陈德明调任站长。他网罗了大批热爱文学的创作者,收集整理艺术资料。通过民间歌舞、民间故事会的形式,向人们表演和展示。许多专家和学者体验了官渡文化后,深受感动。
  1997年,他把收集整理的各类资料编辑成《官渡民间故事》一书。当时正逢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为了推介官渡文化,陈德明给时任香港特首董建华寄去了4本。不久,他还收到了董建华办公室发来的回信。
  在陈德明的带领下,官渡文化站在文化发掘整理中成绩显著。2000年5月,官渡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
  2012年,已经66岁的陈德明开始学习电脑。在电脑前坐了一年,他把心中对官渡文化的探索,全部打了出来,整理成了《武陵文集》。
  2013年12月20日,《武陵文集》在官渡举办首发式,引来大量群众领取。“36年前,我就有个心愿,要让更多人知道官渡。36年来,我走遍了官渡的山山水水,终于实现了这个梦想。”陈德明激动地说。
两代人接力完成145万字著作
  《武陵文集》完成后,陈德明发现,在整理文集的过程中,时间很紧张,他忽略了两个重要的故事:《红军战士范厚才》和《山乡义旗红枪会》,这两个故事都是反映官渡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与重大事件的题材。
  陈德明想起了自己在武汉上大学的外孙女张梦竹,请她帮忙编辑完成《武陵文集》第五卷。接到外公交给她的任务,张梦竹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终于完成了第五卷的编辑工作。至此,145万字的《武陵文集》的两代人接力下,全部完成。
  如今,73岁的陈德明依然还在为推介民俗文化鼓与呼。“我希望《武陵文集》能够呼唤和守望传统文明,期望我们的民俗文化能够时代传承,永放光彩。”陈德明说。
            (罗毅)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2009-2017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竹山县新闻办公室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鄂ICP备050178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