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坚持以扶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年脱贫621户2151人,1个省定深度贫困村太山庙村、4个县定贫困村刘家河、水田坝、鸡公梁、折峪河村达到出列标准,圆满完成县定目标任务。
产业扶贫卓有成效。扎实推进茶叶主导产业建设,2018年在茶园、总兵安、牌楼等3个片区13个村高标准新建茶园7158亩,同时完成2000余亩幼龄茶园和1.3万亩老茶园管护,全镇茶叶总面积突破2.2万亩。稳步推进中药材产业建设,在原有千亩中药材基地基础上,高标准新建山银花基地687亩。光伏发电基地建成投产并见效,全镇462户“三无”贫困户已经享受光伏扶贫收益资金1000元,实现稳定脱贫。
易迁任务圆满完成。全年实施易地搬迁221户531人,使全镇易迁总规模达到627户1441人,集中安置点53个,集中安置528户1222人,分散安置99户219人,圆满完成全镇易迁任务。
四项重点工作统筹推进。全员全域开展户户走到,入户率达100%。新引进君孚服饰、华康电子、正午袜业等扶贫车间3个、改扩建1个,新建家庭作坊70余个,带动就业600余人。新建营盘河、刘家河、太山庙3个安幼养老中心,改扩建阳光留守托管中心,开创将托管中心建在扶贫车间上的先河,实现贫困户打工顾家两不误。全镇21个村两委换届圆满完成,选优配强了新一届村班子。
扶贫政策精准落地。资助贫困学生1317名69.39万元,兑现雨露计划85名,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实现全覆盖。“四位一体”健康扶贫全面落实。为全镇1000余名低保、五保、残疾人发放救助资金共计480余万元。
精神扶贫成效凸显。在全镇21个村巡回开展以“传承好家风,弘扬正能量”为主题的家风公益讲座,唱响脱贫主旋律,激发了广大群众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持续开展“十晒十比十评”,评选精神脱贫户60多户,用身边典型教育引导贫困户。
扶贫基础更加牢固。全力抓好市县等巡察反馈问题整改,并举一反三,进一步夯实精准扶贫基础。进一步加强四双帮扶工作管理,加强驻村工作队管理,对全镇贫困户结对帮扶进行调整,对无职党员包保的贫困户实行联责包保,确保包保责任落到实处。
“我要脱贫”光荣榜
周端华:自力更生拔穷根
周端华,2014年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5年搬入周家庄扶贫安置点。为改变家庭贫穷面貌,周端华常年在外务工,妻子喻允琴在家一边照顾家庭,一边带头发展生态种养殖业,每年养猪4头,种植茶叶4亩,2018年仅茶叶一项纯收入就达到8000余元。为做好环境整治,喻允琴更是积极带领安置点村民搞绿化、清场坪,美化房前院后等,周家院安置点成为一道整洁靓丽的风景线。通过夫妻二人的共同努力,周端华一家于2017年脱贫,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喻金涛:风雨过后见彩虹
90后小伙儿喻金涛,麻家渡镇涧沟梁村人。9年前在外务工时,因操作不当受高压电击,截去右肢,生活一度陷入困境。2015年,精准扶贫如同一场“甘霖”从天而降,喻金涛依靠5万元的扶贫贴息贷款,建起了养殖场。功夫不负有心人,2016年,喻金涛的养殖场出栏了4头牛、35只羊,收入2万元,并拿到1.3万元奖补款。“如果没有党的好政策,很难想象自己现在过的什么日子,将来我还要扩大规模,带领乡亲们致富。”喻金涛开心地说。
张兴瞬:古稀老人的脱贫梦
张兴瞬,73岁,家住蛟龙村四组。2014年因居住环境恶劣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精准扶贫政策和镇村干部的帮扶下,他积极响应政策号召,结合自己多年种养殖业经验,不仅大面积种植玉米、水稻、豆类、核桃、茶叶等传统种植业,还扩大规模养殖黄牛7头、中华蜜蜂22箱、土鸡56只、牲猪4头;2017年在此基础上,黄牛养殖扩大到12头,土鸡70只,种植高山魔芋2亩;2018年新发展茶叶5亩,土鸡发展到90只,蜜蜂达到36箱。于2017年率先脱贫,是蛟龙村家喻户晓的脱贫典型户。
宋天珍:奋斗的幸福
家住麻家渡镇罗家坡村的宋天珍,1996年就外出务工,没有一技之长的她,只好摆摊卖水果。由于患肺结核病,1998年宋天珍被迫回家养病。2015年,经过群众评议,宋天珍家被评为贫困户。“虽然党和国家的政策好,但我更要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宋天珍说。2016年,宋天珍喂了5头猪,发展茶园5.6亩、莲藕4亩多、蔬菜2.5亩,享受国家种养殖业奖扶就达9850元,增收近5万余元。2016年底,宋天珍家顺利实现了脱贫。
喻成坤:家庭农场促脱贫
喻成坤,今年37岁,家住麻家渡镇关东沟村一组,全家5口人。2014年因居住条件差、缺少资金、技术被评为贫困户。在镇村干部的鼓励下,喻成坤凭着自己在外务工的经验,决定发展家庭农场。2017年4月,喻成坤的易旺家庭农场正式建成,养鸡1000余只、猪30余头。自从认准了这个致富路子以后,喻成坤全身心地投入到养殖业中,目前已存栏猪40余头、鸡1200余只。
张力:勤劳铺筑幸福路
由于小时候患病,导致张力听力差,说话口齿不清,妻子在结婚7年后离开了他,剩下他和儿子相依为命。2014年,张力家因缺劳力、缺资金、缺技术被评定为了精准扶贫对象户。自立自强的张力认为,要脱贫不能光靠政府扶持,关键还得靠自身自己努力。2016年在镇党委政府的鼓励和帮助下,他下定决心依靠科技种植发家致富,于是在农业观光示范园内承包了5亩鱼塘发展鱼虾养殖。皇天不负有心人,2018年张力的纯收入就达到了2.5万元。
席锋:农家灶头香满飘
席锋家住麻家渡镇关东沟村。2015年,脱贫摘帽攻坚战正式打响,席锋被评为贫困户。思维灵活的席锋发现,近年来乡村旅游悄然兴起,关东沟距离集镇近,交通也便利,适合发展农家乐。这一想法得到了家人及村支两委的大力支持,在扶贫贴息贷款和亲朋好友的扶持下,他的农家乐——“席家大院”顺利开业。席锋一家人起早贪黑,生意越做越红火。同时,他还在自己责任田里种植高粱,酿造高粱酒。2017年,席锋全家如期摆脱了贫困,实现稳定增收。
操重良:有信心就有盼头
操重良早年因为车祸险些丧命,落下终身残疾。这使本就缺乏产业、资金的操重良丧失了生活信心。精准扶贫政策开展以来,操重良积极转变观念,主动申请加入危房改造计划,现如今旧房焕然一新、家电设施齐全。为了增加收入,操重良开垦了亲友撂荒的土地,搭建养鸡基地,还加入了村里的牛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养起了猪、牛、羊。当年便领取养殖奖扶资金1.8万元,售卖猪肉、土鸡、自酿酒等收入4万余元,增收5.8万元,率先脱贫。
谭艳芳:脱贫路上的“巾帼”力量
现年53岁的谭艳芳家住麻家渡镇刘家河村3组,自精准扶贫开展以来,在享受扶贫政策的同时,也在自谋发展。 她勤劳肯干,几年前通过看电视,说能在家种植黄金草赚钱,她主动出门去学技术、购种子、买器材,后因气候环境不适应种植失败。后来她就开始种蔬菜,每天天不亮就上街去卖菜,从不间断。她说:“现在国家政策这么好,不能等、靠、要,只有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致富,好日子才能过的长久。”
李春宝:淘宝“淘”来幸福生活
1979年出生的李春宝,麻家渡镇黑虎村人。初中毕业便外出务工,却在一次塌方事故中失去了一条腿。2016年,我县公开招聘淘宝合伙人,李春宝得知后主动申请加入农村淘宝队伍。经过系统培训他率先在黑虎村开起了“农村淘宝”店,生意越来越红火,先后获得“销售先锋”、“日进斗金”、竹山县首届“残疾人创业明星”提名奖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