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数字报|今日竹山-电子版

2019年04月12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0000
本期导航 往期回顾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检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五措并举抓脱贫 移民新镇换新颜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19年04月12日  查看次数:次  


  上庸镇共有贫困户1817户5399人,截至2018年底已脱贫1719户5152人,综合贫困发生率为1.54%。2018年通过开展“百日攻坚促脱贫”活动,实现整镇脱贫摘帽。
  完善领导机制,压实脱贫攻坚主责。按照“围绕脱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脱贫”的工作思路,建阵地、抓队伍,完成了九华、大泉山、桃子湾、红庙、吉鱼5个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设。按照“多务合一”的要求推进北坝、九华、峪口三个示范村建设。从大中专毕业生、军转干部、务工能人中摸排培养村后备干部15人,进一步充实村干部队伍。
  对照“九有”标准,加快推进扶贫项目建设。按照村出列“九有”要求逐村确定整村推进扶贫项目74个,资金1600余万元。实施安全饮水全覆盖,完成饮水项目24个,完善和修缮饮水工程22处。新修通组入院及产业路25公里,基本实现了所有贫困户到户有硬化路。完善村级阵地建设,新建五个多务合一的党群服务中心。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实施九华、北坝两个村“5+1”工程和北坝美丽乡村建设。新建茶叶基地3000余亩,新建3个小型茶叶加车间和一规模茶叶加工企业。
  加快易迁煞尾,激发内生动力。对标、对点完成了集中安置点工程和易迁房问题整改,加快易迁建房和配套设施建设。所有集中搬迁易迁户划分了菜地、安装了路灯和晾衣杆,新建了三用堂6个,安幼养老中心5个,其中投入使用2个。全面加强易迁对象卫生、安全、感恩教育,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纵深推进,扎实落实“五个一批”政策。在产业带动上,发展茶叶12000亩,建成7个茶叶专业村,培育“庸国翠、玉郎寨、九华云峰”等茶叶品牌;建设2100平米的金线莲组培车间,年产值400万元;投资1000万元建设大叶红茶厂房,辐射带动上庸镇12000亩茶园生产和10个村茶农增收;建成光伏电站2.12兆瓦,光伏产业对接贫困户307户;加大食用菌产业衔接,全面落实“3310”工程,已建成并投产3个扶贫车间,每村培育3个专业合作社和10个手工作坊。在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上,全镇共有易迁户671户1920人,建成集中安置点31个。在生态补偿脱贫上,把扶贫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聘用贫困户82人作为护林员,负责林地、珍稀树种管理和保护,并发放护林工资。在教育扶贫上,及时上报并落实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教育救助439人,救助资金23.6万元。在社会保障兜底上,全镇有五保227户233人和低保户285户474人享受政策扶持,有440名残疾人享受残疾人生活及护理补助。同时全面落实贫困户移民后扶、大病救助、医疗保险等政策资金的兑现。
  强基固本,全面提升精准工作。进一步规范基础信息,做到了贫困户档外无真贫、档内无硬伤。围绕“三率一度”,扎实开展巡村访户。组建30人5个专班逐村逐户走访农户5300余人次,梳理意见建议300余条,现场化解210余条,召开党委扩大会集中研究解决74条。组织技能培训,培育新型农民。以南坝、磨滩为示范深入推进“十星创建·精神脱贫”,以九华为试点探索村民自治、德治、法治有机结合新模式,以巡村访户为契机对贫困户开展感恩教育。组织40户贫困户学习种茶、制茶,组织15名年轻人学习电商,组织160名农村劳动力学习缝纫等技术,切实提升贫困户创业创收技能,增强自身造血能力,实现脱贫致富。(陈罡  董敏)

“我要脱贫”光荣榜


  方友翠:从特困户到“养殖明星”
  北坝村人。2018年,在镇村和扶贫干部的帮助下,方友翠养牛13头,养羊30只,同时还种植了5亩魔芋。政策给力,方友翠发展养殖的信心更足了。7月份就出栏了5只羊,8月份她又购买了5只,12月份又全部出栏……一年下来,她的收入可观,养殖总收入达到了4万余元。到2018年底,方友翠已经从一个最初连日常生活都发愁的特困户,变成了一个全村瞩目的“养殖明星”,顺利脱贫。

  杜达香:种养结合奔小康
  吉鱼村人。杜达香夫妻俩根据家庭实际情况和劳动能力,积极发展种养殖业,2017年加入村里茶叶产业专业合作社,负责管护3亩茶园。同时,养牛3头、养羊28只、养猪11头,家庭收入从以前的一年四五千元变成了三万多元。杜达香表示,将把剩余的土地全部利用起来,种植更多的茶叶。未来还打算购买几头牛进行繁殖,种养两头抓,早日过上小康生活。

  杨右明:科学养牛把钱赚
  九里潭村的一名养殖户。他每天最开心的事情,就是赶着自己那18头牛在山上吆喝,年收入4万元以上,靠着养牛逐步走上了致富路,摆脱了贫困。说起来,从记事起,放牛便是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虽然所养牛多,但他注重管教,绝对不会让自己的牛去吃别人家庄稼。他说:“大家都是农村人,辛辛苦苦种点庄稼也都不容易。”

  米兴龙:土鸡“啄”出致富路
  大泉山村人。十几年来,他痴迷养鸡,养鸡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目前已经养了1000多只土鸡,俏销市场。他还积极与村上的农村淘宝联系,将自己的土鸡销售放到网上,通过电商平台进一步提升品牌效应,拓宽销售渠道。同时,米兴龙每年还免费为周边3户贫困户提供鸡苗,教授他们养鸡技巧,引导他们主动发展产业,共同脱贫致富。

  王琴:诚信经营农家乐
  磨滩村人。2014年春,房屋因灾倒塌,在村支两委大力支持下,她与家人在磨滩村公路边建起了140平方米的新房。2015年新房建好后,她与丈夫外出务工,她吃苦耐劳、加班加点,当年增收5万元,摆脱贫困。2018年,她抢抓商机,与丈夫办起了农家乐。他们诚信经营、用心做菜,受到了游人的一致好评,生意非常红火。

  张宗华:人穷志坚勤奋肯干
  九华村人。他人穷志不短,为了尽快摆脱贫困,他吃苦耐劳,起早贪黑。2018年养了5头猪,养鸡100多只,并加入茶叶专业合作社,年分红6000余元。同时他还酿造玉米酒和种植时令蔬菜,并与餐饮经营者建立稳定的供销合作关系。得到相关帮扶后,张宗华一家并没有“等靠要”的思想,而是更加努力勤奋。张宗华说,政府给了如此大的帮助,自己如果还不努力干,就是对不起党和政府的关心。

  易守明:脱贫路上勤劳乐观
  红庙村人。2016年,搬迁到红庙村一组老村委会集中安置点居住。搬迁后,老易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打扫卫生,当起“义务保洁员”,自己房前屋后、安置点街道两旁他都扫得干干净净,在他影响下,其他农户也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虽然原有土地离家有3公里左右,但他仍然坚持经营,种植上了玉米、土豆、油料等作物,并管理经营好自己的3亩茶叶,年收入2万元以上。

  王文奎:花甲老农自强不息
  桃子湾村村民。十几年前的一次意外,致使他的妻子落下残疾。在家,他包揽所有家务,在外,他勤劳务农。如今,他早已年过花甲,身体大不如前,虽然被评为贫困户,但他自立自强,对党和政府心怀感恩,积极支持村上各项工作。身为一名普通村民,王文奎始终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不仅创建出和谐、自强的良好家风,更是对村支两委的工作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

  郑正兴:吃苦耐劳抓种养
  峪口村人。搬到张家屋场集中安置点居住后,充分利用老家山场和闲置土地,发展养殖和种植业。2017年养殖了6头牛、20多只羊,还种植了4亩多作物,2亩多药材。2017年底,老郑卖了牛、羊和药材,年收入3万多元。2018年,老郑让自己的儿子与自己一起搞养殖,扩大了养殖规模,实现收入6万多元,人均1万元。

  虞敬大:做大做强循环养殖
  南坝村人。在帮扶干部引导下,2017年,虞敬大多方筹资购买郧巴黄牛4头,在大山之中,整天与牛为伍。当看到黄牛长势良好,他又找亲朋友借款购买了2头母牛,走循环养殖之路。近几年,虞敬大每年黄牛养殖4头以上,年收入4万元左右。下一步虞敬大计划扩大规模,组建黄牛养殖合作社,与乡亲们一起扩大黄牛养殖规模,把日子过得更好。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2009-2017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竹山县新闻办公室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鄂ICP备050178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