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楼台乡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省、市、县精准扶贫政策精神,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天字号”工程、第一民生工程,以“首战用我必胜利”的信心、“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敢教旧貌换新颜”的气魄、“不达目标誓不休”的决心,以抓党建促脱贫,以“五个一批”为重点,着力实施“六个精准”,脱贫攻坚取得扎实成效。截至2018年底,全乡已累计减贫2484户8585人,5个省定重点贫困村整村出列,现存量贫困户1119户2641人,贫困发生率由原来的42.86%下降为10.08%。
易地搬迁改危房
由“穷窝”向“新房”转变,共筑安居梦
居住分散、住房条件差是楼台乡最现实的乡情。乡党委始终把易地搬迁作为改善群众生活最迫切的任务、最直接的手段、最有效的途径来抓。全乡15个村通过集中、分散方式,安置易地扶贫搬迁对象1235户3608人;累计完成生态搬迁181户661人,贫困户危房改造762户;黄龙滩水库移民避险解困解决住房213户644人。统筹规划了易迁安置点道路、供电、饮水工程,配套了必备的公厕、栏圈、路灯、通讯网络建设等项目,划分了生活用地,建设了三用堂和安幼养老中心,让贫困户实现“安居梦”。
产业扶贫促增收
由“输血”向“造血”转变,共筑致富梦
生态脆弱、产业不优是楼台乡最大的弱项。楼台乡以“3310”工程为目标,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注重长期与短期产业项目结合,抢抓政策机遇,实施“三乡工程”,大力发展适合乡情的产业和项目。截至2018年底,全乡核心产业基地达27000亩,其中茶园面积达14000亩,林果基地7000亩,黄姜面积6000亩。2018年新建供种120万袋的食用菌菌种厂1个、制棒能力60万袋以上的食用菌生产基地2个,全乡种植食用菌120万袋。光伏基地面积100亩,装机容量4330千瓦,带动547户贫困户从事公益岗位。申报规模企业1家,建成了13个扶贫车间、42个家庭作坊。逐步形成了出门能务工、在家能创业、门口能就业的多业态发展模式,确保家家有产业、人人有事干,只要肯努力,就有机会实现致富梦。
民生改善补短板
由“不便”向“方便”转变,共筑幸福梦
交通不便、基础条件差是制约楼台发展最大的瓶颈。近年来,楼台乡强基础、重保障,新扩修农村公路150公里,完成了120公里临崖临水农村公路安保,沧浪堵河大桥、邢沧路、塔罗路等交通大项目正加紧实施,出行更加方便快捷;新建集镇水厂3个、分散供水200余处,解决了2万多人的饮水难题;对15个村的农村电网进行了改造;新建通讯基站16个;新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8个,全乡15个村都有了标准化办公活动场所;完成了三台、楼台、沧浪三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校安工程和老师周转房建设及三台、楼台、沧浪卫生院综合楼建设。全面落实社会保障兜底政策,使农村特困人员、低保家庭、“三留守”人员、残疾人等得到有效求助和关爱,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精神脱贫生动力
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共筑脱贫梦
思路决定出路,思想决定行动。楼台乡坚持扶智、扶志相结合,以“十星创建·精神脱贫”和“十星级文明农户”创评为载体,开展“十晒十比十评”、楼台好人、好公婆等评比活动,组织开展“文化进万家”、“文艺轻骑兵”等群众性文艺活动。通过寓教于乐、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引导群众讲文明、敬乡贤,树新风、除陋习,学典型、做好人,克服“等、靠、要”的思想,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
精准扶贫,梦想一路前行。2019年,我们将以系统化思维,攻坚克难,务实重行,同绘脱贫画卷,共筑小康梦想!
“我要脱贫”光荣榜
廖德奇:抓住致富生力“菌”
廖德奇,安坪村人,2016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2018年7月搬入杨家沟口易迁安置点。为摆脱贫困,廖德奇依靠全乡大兴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政策机遇,他约了另两家贫困户一起建出菇棚,种了5000袋食用菌。在两个月的技术摸索与埋头苦干下,食用菌赚了1万多元。家里还养了6头牛、23只羊,价值5万多元。 黄治武:发展养殖助脱贫
黄治武,挡鱼村人,2014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2014年10月,黄治武开始从事土鸡养殖,每年出笼不低于1700只,有3万元左右的收入。2015年春,他又养了5头猪,当年年底出栏,每头猪净赚1200元。2017年春,他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喂养2000只土鸡的同时,养猪20头,走上脱贫之路。
蒋自美:勤劳打造幸福家
蒋自美,挡鱼村人,2014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2018年初搬入南竹园易迁安置点解决了安全住房问题。之后,丈夫外出务工,她在家门口打些零工,每月能挣1500元左右。此外还积极参与到安置点配套建设、水毁及公路建设中。2018年底,蒋自美一家4口团聚,夫妻俩算了下收入账,夫妻二人年收入达6万元。 王英文:种养结合稳脱贫
王英文,金坪村人,2013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他抓住种养殖奖补优惠政策,主动购买了6头猪,经过一年的辛苦喂养,到年底共出栏了6头猪,领取了补贴3000元,卖了5头猪,每头猪获利2000元,当年就实现了脱贫。王英文夫妇二人不仅种好自家6亩田地,还把别人不种的地捡着种,每年种植的农作物能收近10000斤。 袁慧:驶入脱贫“快车道”
袁慧,楼台村人,2013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她借着县里贫困户技能培训的优惠政策,主动参加驾车技能培训,通过努力拿到了驾驶证,又多方筹资购了一辆通村客运车,并向县农村客运主管部门申请,获得了从事农村客运出租的资质。由于她服务态度好,不随机涨价,每月可稳定实现2000元收入,撑起了家里“半边天”。 范本安:小渔船承载“脱贫梦”
范本安,马岭村人,2013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被安置在马岭园艺场易迁安置点,解决了基本住房问题。为了实现脱贫愿望,他和妻子在安置点开设了一个小卖部,每月能有几百元收入。他看到村上群众过河困难,就经营了一艘小渔船,负责接送两岸群众,每月能挣1000元左右,生活过的有滋有味。 姜学文:“多管齐下”拓富路
姜学文,三台村人,2015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他抓住县里种养殖奖补政策,养了20头猪,到2017年发展到30头。2018年,他又抓住全乡发展食用菌的机遇,种植食用菌1万袋,并且还通过自己以前学的电焊技术在三台村食用菌车间帮忙焊接菌棚,光靠自己的“看家本领”当年就挣了3万元收入。
王艳:“羊”眉吐气奔小康
王艳,塔院村人,2014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初,王艳结合本村自然条件,认真研究了山羊市场和养殖技术后,多方筹集资金购买了30多只种羊,开始了山羊养殖,到2017年底发展到70多只。一份汗水一份收获,年底出售了60只山羊,收入达3万多元,顺利实现了脱贫目标。
张明凯:花甲老人“勤”致富
张明凯,塔院村人,2013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他积极筹借资金,建了羊圈、猪圈和牛栏,并购买了10头种羊、3头种牛、4头猪,经过一年的辛勤劳动,2017年,他养殖收入达到了2万余元,摘掉了穷帽子。不仅如此,2018年他还积极参与茶叶产业建设,发展“无性系”茶园2亩。 王贤芝:脱贫路上茶飘香
王贤芝,肖家沟村人,2013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她依靠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楼房。2016年,村委会规划发展茶叶产业,她主动腾出自己的6亩耕地,并按照茶叶种植技术要求收集回填物,她还主动将兄弟的4亩茶园接手管护,现在10亩茶叶长势喜人,2019年就能采茶叶卖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