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数字报|今日竹山-电子版

2019年11月20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0000
本期导航 往期回顾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检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十堰市建市五十周年新闻发布会之竹山篇 庸都星驰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20日  查看次数:次  
  竹山历史悠久,是创世神话女娲炼石补天的圣地。商周时为侯国,秦汉时置上庸郡,西魏废帝元年(公元552年)因境内茂林修竹、山青水秀而改称竹山县,得名迄今已有1467年的历史,在十堰所属县市中其称名最古老,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县”。
  竹山地灵人杰,是辛亥首义元勋之一张振武,“二七”工人运动领袖、著名劳工律师施洋,国画大师袁白涛、剪纸宗师余曼白、中国工程院院士熊远著等革命家、艺术家、科学家的故乡。涌现出全国劳动模范、“十转山上不老松”陈正宽,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最美乡村医生”王焕云和全国道德模范刘学举等先进典型和时代楷模。
  竹山是资源宝库,绿松石储量世界第一,铌稀土储量全国第二,水能资源居全省第二,矿产资源潜在价值占十堰市的90%,是中国绿松石之乡、中国高香型生态绿茶之乡、中国肚倍之乡和华中地区中药材宝库。
  竹山是文化高地,女娲文化、上庸文化、堵河文化异彩纷呈,是“十星级文明户”创建发祥地,蝉联三届全国文明县城。“十星”已成为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品牌和“辉煌荆楚60名片”之一,并拓展升华为“十星文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十堰建市50年以来,竹山广大干部群众孕育了“迎难而上、勇于担当、敢为人先、甘于奉献”的“竹山精神”,汇聚起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竞进提质、转型跨越的磅礴伟力。
  50年来,竹山县域经济跨越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实现了从基本解决温饱到决胜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竹山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新发展理念,策应省委省政府“一芯驱动、两带支撑、三区协同”发展战略布局和市委市政府“一心两翼三高地”区域和产业布局,制定“一核两带三为主”发展思路,致力推动中央、省委、市委各项决策部署落地开花,竹山经济社会呈现又好又快发展态势,步入高质量发展的全新时代。201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亿元,2018年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09亿元,是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的195倍,仅用6年时间就实现翻一番。
  脱贫攻坚久久为功。竹山地处秦巴山片区扶贫攻坚主战场,是全国深度贫困县之一,几十年来,广大干部群众一直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战穷魔,极力摆脱民穷财弱的困境。2014年初,全县244个行政村中239个是贫困村,其中建档立卡省定重点贫困村61个,贫困人口总规模4.8万户14.65万人,综合贫困发生率为36%,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3.3%。近年来,竹山乘精准扶贫政策伟力,坚定信心、强化决心、不忘初心、上下同心,坚持尽锐出战、精准施策,紧盯“两不愁三保障”,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脱贫举措,做好户户走到、扶贫作坊、安幼养老、强基固本四项重点工作,系统化推进产业提质、就业增收、设施配套、综合保障、志智双扶,全力打好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近五年来,新建茶园12万亩(总面积达到27.7万亩),年发展食用菌1000万余棒、烟叶2.5万亩,保有中药材4.7万亩,基本实现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产业对接全覆盖。完成700个集中安置点15058户41053人易地搬迁任务,改造农村贫困户危房4135户,建成运营扶贫工厂16家、扶贫车间88家、扶贫作坊355家,配套建设安幼养老服务中心49所,带动3339名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就业。全县已累计减贫36895户118211人,6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出列55个。到今年底,全县将累计脱贫4.8万户14.6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2%以内,如期实现脱贫摘帽目标。
  产业升级动能澎湃。建市以来,竹山工业经济逐步发展壮大,“两绿三生”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绿色能源产业扬优成势,堵河干支流开发大功告成,总装机近90万千瓦,竹山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水电大县和全省重要的水电能源基地;绿色食品产业扩规提质,农业特色产业基地超百万亩,培植了六大绿色食品产业;生态矿业有序开发,矿山管护和开发规范有序,绿松石产业集群入选省级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麻家渡绿松石小镇成功入选湖北省特色小镇,获批创建全国绿松石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和全省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生物医药产业立足道地中药材,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生态旅游业方兴未艾,先后开发两个4A级、6个3A级旅游景区,女娲文化旅游节提升为省级知名节庆活动,打响了“女娲补天地、人间桃花源”旅游形象品牌。竹山经济开发区获国家核准,形成邓坪农产品加工园、桥东生物医药产业园、通济沟现代物流园、鱼岭循环经济产业园、宝丰城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园“一区五园”的格局,可开发建设用地达1193公顷,现已入驻农副产品加工、服装、电子、智能终端、肉制品加工、袜业制造等规模龙头企业17家。同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90%。大力发展现代商贸业、着力推进城乡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服务业增加值持续增长,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稳步提高。主动承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加快优势资源开发,提升产业层次和市场竞争力,累计引进县外境内资金数百亿元,激活民间资本创业创新,鼓励企业出口产品,新增一批服饰加工、电子产业、彩印包装、食品加工骨干企业,茶叶、香菇、服饰成功出口欧美等发达地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开放合作空间进一步扩大。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比重由1978年的69.5:9.4:21.1调整为2018年的25.0:40.1:34.9,传统山区农业穷县向新兴工业强县、生态文化旅游名县迈进。
  城乡融合协调发展。坚持以“一核两带”为统领,加快推进“两岸三地”大县城建设,把潘口乡、上庸镇纳入城区建设发展规划,统筹推进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改造旧城区10余万平方米,完善配套设施,核心城区功能不断优化提升,“龙形山水城、东方圣玉都”格局显现。“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上升为省级发展战略,扩容提档升级;组织实施“1+3”计划、“5+1”行动,宝丰、秦古、官渡等乡镇市政建设加速,大力发展商贸物流、现代农业、生态文化旅游,区域中心镇地位进一步凸显;50个“5+1”行动试点村先行先试,率先建成“美丽乡村”样板。加快开发太和梅花谷、圣水湖国际旅游度假区、九女峰森林公园、秦巴民俗风情苑、武陵峡·桃花源、洪坪溶洞、铜鼓峡等景区景点,堵河生态文化旅游带串珠连线。紧密结合移民安置、工程拆迁、扶贫开发、村庄整治,推进千余个农村新型社区、集中安置点建设,引导农民建房向社区集中,新建、改造“庸派”风格民居和农房2万余户,配套兴建一大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开通城乡公交班线19条,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率达45%。县城三度蝉联“全国文明县城”。2018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为26247元、10111元,较1978年分别增长123倍和171倍。
  生态环保成就斐然。深入落实长江(汉江)大保护九大行动,坚决打好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和十五个专项战役,持续推进“厕所革命”、精准灭荒、乡镇生活污水治理和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常态化开展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实施蓝天行动,强化燃煤锅炉、工业废气、扬尘、露天秸秆焚烧等专项治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提高,多年稳定在320天以上;实施清水行动,全面落实河长制,集中整治城乡生活污水、农村畜禽废弃物和农业面源等污染,规范运营城乡生活污水设施,新建和提标改造13座污水处理厂,建设12个垃圾中转站,新(改)建各类厕所2.8万个,90%以上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治理,堵河干流水质常年稳定保持在地表水Ⅱ类标准以上;实施净土行动,完成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和土壤污染详查工作,积极探索垃圾处理市场化运营,完成3个垃圾填埋场建设,兴建10万吨生物有机肥加工项目,推进废物转化利用。2018年全县优良天数比例为92.8%,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2019年8月荣获“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称号。
  全域推进生态绿化,深入实施“绿满竹山”行动、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2.69%,堵河源自然保护区、九女峰森林公园、圣水湖湿地公园先后晋升“国家级”;加大节能降耗、治污减排力度,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县城、省级森林城市,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交通流通突破瓶颈。竹山山高水阔、山大沟深。1969年前,全县国省道合计不足200公里,县乡公路不足150公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二五”以来,按照“构建大骨架、建设主通道、畅通内循环、完善公路网”的建设目标,竹山交通建设突飞猛进、硕果累累:谷竹高速如期通车,高速公路实现“零的突破”,到十堰城区不再非走“山路十八弯”;全力服务十巫高速公路竹山段建设,线路总体基本成型;大改造、大提升原襄关、鲍双公路,两条省道顺利同时晋级国道;新修、改造省道、县道10余条,十竹路再添市县连接便捷通道,得大路、佑东路等6条县道升格为省道;农村公路连缀山水,全长3645公里,其中县乡道746公里、通村路2899公里,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4800公里,形成了外通内联、通村达乡、安全便捷的城乡交通运输网络。创新农村公路建设、管护、运营模式,获评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路通财通。竹山紧密结合“村村通客车”发展农村物流,建成通济沟物流园,引进阿里巴巴、京东以及10多家物流快递企业入驻,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累计建成村级电商服务网点达338家,去年实现电商交易额15亿元。麻家渡镇及营盘河村分别入选“中国淘宝镇”、“中国淘宝村”。通畅便捷的交通物流和信息流促进城乡经济大繁荣。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以教育、卫生、文化为代表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跨越式发展。迁建竹山一中、竹山职业技术集团学校,昔日的荒山梁上伫立全省山区“最美高中”、“最美职校”,新建恒升学校,引进知名教育集团兴建竹山鱼岭国际学校暨宝丰分校,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迁建县妇幼保健院、县中医医院,扩建县人民医院,推进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全覆盖,医疗水平得到明显提升;新建标准化运动场、城西湿地公园、南山五福堂游泳馆、灯光球场、乡镇村文化广场等一批文体休闲设施,丰富了群众文化体育娱乐生活。深入开展“十星创建·精神脱贫”三大行动(一是开展“星承家风·精神脱贫”行动,实现精神脱贫自觉化。二是开展“星耀村风·小康示范”行动,实行移风易俗风时尚化。三是扎实开展“星淳社风·文化强县”行动,实现十星文化大众化),扶志扶智先行,全面激活脱贫致富内生动力。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新建保障性住房3000余套,让低收入群众安居乐业。开工建设残疾人康复中心和老年养护院,实施特殊群体免费乘坐公交政策,惠及全县5.8万65岁以上老人和1.8万持证残障人士。深入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积极创新城市管理,新建城区公厕9个,改造老旧小区18个,创文成果惠及群众。
  党的建设卓有成效。以党的建设领航发展,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县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保障有力。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四个意识”全面增强,“四个自信”更加坚定,自觉践行“两个维护”,锻造了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党员领导干部队伍,营造了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
  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突出系统性、整体性、前瞻性,不断提高党委政府领导经济工作和推进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制定并落实“一核两带三为主”发展思路,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创新实施 “1+3”计划、“5+1”行动,率先把扶贫开发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起来,竹山“5+1”行动获评“2018年全国民生示范工程”。系统化推进茶叶产业快速发展,3年新建12万亩高产园,管护改造10余万亩老旧茶园,引进客商投资新建茶叶加工龙头企业,开发新产品,丰富茶叶产业品类;招商引资兴建鄂西北最大的茶叶综合交易市场,相继举办“万里茶道·走进竹山”、“圣水源竹山”茶文化周、茶商大会等茶文化旅游招商活动,打响了竹山高香茶品牌。坚持市场化配置资源,推动绿松石产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当年估堆贱卖的绿松石回归“中国名玉”;突破性发展食用菌产业,年种植袋料香菇超过1000多万棒。致力优化发展环境,做优招商平台,赢得“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特色示范县”殊荣,竹山经济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健全完善农村“三留守”关爱服务体系,留守儿童校外托管“竹山模式”享誉全国,创新性、常态化开展“三查三保”(查隐患保安全、查责任保稳定、查问题保发展)、“四大四包”(大排查、大调研、大化解、大稳控;包化解、包处置、包稳控、包到底)专项行动,系统化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和安全隐患,群众对扫黑除恶成效满意度稳居省市前列,群众安全感持续提升。
  五十年砥砺前行,五十载春华秋实。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前进。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以来,竹山荣获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县、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先进集体、第六届文明城市提名城市以及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旅游发展先进县、金融信用县、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整体推进试点县、优质粮食工程重点县、投资和项目建设突出贡献奖和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诸多荣誉。
  对历史最好的致敬,是书写新的历史;对未来最好的把握,是开创更美好的未来。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市50周年,也是竹山脱贫摘帽的决胜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宣传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再接再厉,不懈奋斗,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以脱贫攻坚为统揽,全力实施“一核两带三为主”,突出做好脱贫攻坚、产业转型、城乡统筹、生态环保、项目投资、民生保障、党建和政府自身建设等重点工作,扎实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强生态、防风险各项工作,努力谱写竹山高质量发展新的壮美篇章!


  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摘登
  记者:“十星”是竹山的首创,也是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请问竹山“十星”创建工作有哪些经验和亮点?
  竹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董武:上世纪90年代,竹山在全国首创“十星级文明户”创建,被誉为“来自基层的伟大创造”、中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竹山模式”。26年来,竹山与时俱进,常创常新。从“星星之火”到“星火燎原”,再到“星光灿烂”,“十星”不断刷新着竹山的精神高度和文明程度。
  一是坚持久久为功,体现创建的连续性。26年来,七届县委县政府班子一届接着一届干,在执着坚守中创新发展,使“十星”创建成为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响亮品牌。“十星”创建经验先后得到三任中宣部长的批示,两次被中央文明办以会议的形式向全国推广,省文明委也两次在我县召开现场会。
  二是坚持科学设星,体现创建的时代性。根据时代变化、政策调整和群众意愿,我们先后16次对“十星级文明户”的内容和标准进行调整完善。2019年初的调星中,计划生育星被去掉,标准整合于“卫生健康星”,增设“文明实践星”,十颗星紧密围绕“十星创建·精神脱贫”的总体部署,突出勤俭节约、移风易俗等老重点,增加了志愿服务、厕所革命等新内容,进一步增强了创建的针对性和先进性。
  三是坚持延伸覆盖,体现创建的全域性。在“十星级文明户”创评的基础上,组织了“十星级文明家庭”“十星级文明经营户”“十星级学生”“十星级党员”等创评活动。同时,进一步将“十星”创建活动向党组织、社会组织、企业单位延伸覆盖,形成了“1+N”系列创建、全域推进的格局。
  记者:持续深入“十星”创建,竹山县下一步有何创新举措?
  竹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董武:下一步,我们将围绕“一二三四”来持续擦亮“十星”创建品牌。即:
  围绕一个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打通教育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坚持两新引领:抓实培育时代新人、共筑时代新风,引领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文明的方式拥抱新时代、共享新生活。
  实现三个目标: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纽带统筹城乡文明齐发展,力争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走在全国第二批500个试点县的前列,创成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和全国文明村镇创建活动试点县。
  突出四个重点:一是厚植“十星”文化,让“十星”文化深入人心,凝聚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和文化内涵;二是广泛选树典型,形成“善美竹山,好人满县”的氛围;三是落实移风易俗,减轻人情负担;四是推动志愿服务,营造社会文明新风尚。
  记者:绿松石是竹山最响亮的名片。请问,竹山县在绿松石产业发展和产业转型上取得了哪些成绩?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竹山县绿松石产业服务中心主任吴为民:绿松石是“中国四大名玉”之一,被誉为“东方圣玉”。竹山绿松石开采利用已有4000多年历史,境内绿松石储量达5万吨,约占全世界总储量的50%,潜在价值5000亿元以上。
  近年来,我们提出了打造“第一产业”的战略目标,坚持科学开发和集约集成发展,辟出了绿松石开发转型升级之路,放大资源红利效应,擦亮了“东方圣玉之都”。我们的措施和成效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实现了从私挖滥采到有序开发的转变。2009年以来,我们对全县绿松石矿山进行了封禁整治,设置4个绿松石采矿权,公开拍卖给四家矿业公司,其余未出让矿区全部进行封禁管理,让资源开发走上规范有序的道路。通过落实乡镇属地管理责任,坚决打击私挖盗采行为,构建管护网络,强化管护措施,筑牢一道道“篱笆”,确保了绿松石矿山安全平稳可控。
  二是由单一矿业经济向多元化经济迈进。在县城建成国际绿松石城和绿松石工业园,打造世界绿松石集散地、中国珠宝玉石首饰特色产业加工基地,锻造开采、研发、检测、加工、经营完备的产业链,做大做强绿松石产业。成立行业协会,建立全国首个绿松石检验检测中心,研制颁布《绿松石分级》国家标准,完善了绿松石质量管理体系和价格生成机制。到目前,已形成“一城一园多基地”的产业格局,绿松石产业与文化、旅游和商贸产业和谐共进,崛起为强县惠民的支柱产业,年销售额20亿元,带动5万以上从业人员致富,去年全行业创税4000余万元。
  三是从卖石头向卖文化“转身”。绿松石是典型的资源型产业。我们依托但不依赖资源,坚持文玉融合,建设国际绿松石城4A级风景区和省级旅游名街,创建全国绿松石知名品牌示范区,挖掘女娲山、女娲天池、桃花源等旅游资源,开发1000多种融入文化内涵和旅游元素的绿松石产品。通过征集发布竹山绿松石形象广告语、主题歌曲、文艺作品和商标图案,举办节会及高峰论坛等形式,叫响竹山绿松石品牌。竹山绿松石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马德里国际商标,成为“灵秀湖北”竹山旅游推介的靓丽名片。十年间,竹山绿松石从卖石头向卖文化优雅“转身”,价格上涨10倍以上,克价远超黄金。
  记者:近年来,竹山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取得了哪些成效?
  竹山县旅游产业服务中心主任范康生:竹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始终把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县域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着力打造“女娲补天地,人间桃花源”旅游品牌,致力于创建“湖北旅游强县”。截至目前,创建国家4A级景区1家、国家3A级景区5家、旅游名镇名村名街7家、星级饭店8家、农家乐300余家。围绕“游山水、品文化、尝美食、购珠宝”主题,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乡村周末游、休闲游、赏花游、采摘游、祈福游,堵河山水游、女娲探秘游、桃源探险游、森林康养游、水上休闲游、宝石观光游等产品日益丰富完善。预计到2019年底,旅游人次突破360万,旅游收入突破30亿元。
  记者:下一步,竹山县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是如何进行规划布局的?
  竹山县旅游产业服务中心主任范康生:我们将以创建“湖北旅游强县”和“湖北全域旅游示范县”为目标,依托“一廊五地”旅游资源,重点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项目建设、乡村旅游扶贫、旅游公共服务完善、旅游商品开发等五项重点工作,着力构建“一核两带七组团”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力争到2020年,全县3A级以上景区达到10家,旅游名镇名村名街达到10家,旅游接待人次突破4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38亿元。
  “一核”就是把竹山核心城区打造成为十堰南部旅游集散中心、湖北省特色旅游商品(绿松石)购物中心和世界绿松石文化展示中心。“两带”就是堵河生态文化旅游带和竹房城镇乡村旅游带。其中:
  堵河生态文化旅游带,是以堵河干流和十巫生态旅游路为主轴,以堵河源生态画廊、武陵峡·桃花源农耕隐逸文化、九女峰天然氧吧养生、圣水湖休闲度假、城区秦巴民俗文化和珠宝玉石观光、十竹路美丽乡村、女娲山创世探源七大旅游组团为支撑,全面建成十堰南部旅游重要增长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黄金旅游线、中西部跨区域开放合作示范带和国家知名生态文化旅游带。
  竹房城镇乡村旅游带,就是依托竹房城镇带纵深辐射发展,充分发挥交通和配套设施优势,围绕“文化乡愁”发展一批体验性、休闲型的乡村旅游产品,打造旅游产业与农业、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典范和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带。(中共竹山县委 竹山县人民政府)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2009-2017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竹山县新闻办公室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鄂ICP备050178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