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数字报|今日竹山-电子版

2019年11月29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0000
本期导航 往期回顾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检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群众齐参与 脱贫奔小康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29日  查看次数:次  
  近年来,我县坚持保障式扶贫与开发式扶贫并重,突出群众内生动力激发,全面推动六大参与式扶贫模式,促推贫困群众实现四大转变,让扶贫底盘更坚实、脱贫保障更持续、脱贫成效更显著。
  六大参与式扶贫
  在盘活生产资料中参与。为充分发掘贫困群众生产资料的资产收益水平,开展以土地、山林承包经营权入股的参与扶贫开发,最大化释放潜在红利。引导农民将已确权登记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原二轮延包面积)入股到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既让经营主体在不增加资金投入成本的前提下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又让入股农户通过以承包地入股成为参与者,促进农户与经营主体“联产联业”“联股联心”。2014年以来,全县2.4万亩集体土地(含集体林地、四荒地)入股,全县土地入股社员226户,土地入股面积1780亩。通过股权收益,新增村集体经济62.1万元,基本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
  在推进产业建设中参与。逐步探索以茶叶产业为主导,以食用菌、中药材、烟叶为辅的产业扶贫大格局,实现特色产业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覆盖率达到96%以上。出台扶贫产业扶持政策,促进各项产业蓬勃发展,实现每个贫困户都有一个产业项目增收的目标。同时,全县有千余能人大户流转耕林地15万余亩,带动贫困户2万户5万余人,户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
  在广泛就业创业中参与。一方面,支持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项目,进村组开办扶贫车间,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采取“基地+实用人才+技能培训”措施,整合“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项目和全县教育培训资源,依托县职教集团、农民夜校等平台,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聘请有关专家、技术人员加强对农民标准化技术培训和应用指导、实地指导,帮助贫困对象掌握至少一门实用技能。2014年以来,全县共组织培训9000余人。同时,与县内企业签订贫困户“就业订单”,对培训合格且有就业意愿的贫困户,直接输出到用工企业,一步实现就近就地就业。
  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县级电商扶贫产业孵化园、农村淘宝运营服务中心、乡镇电商服务站等平台,推动农产品线上交易。探索“互联网+”模式,贫困户通过信贷、财政贴息等政策获得发展资金,并以个人或社员身份进入产业园区从事农、牧、渔等产业,贫困户借助农村淘宝服务站,开启农特产品线上交易新模式。目前,通过政府引导,2000户贫困户进入电商产业链,17个乡镇100多个村发展了网上交易、连锁分销和农民网店,电商网点覆盖全县70%行政村。
  在提供公益服务中参与。制定光伏扶贫对象参与式扶贫设岗定责办法,由村委会根据本村实际分别设置“村庄保洁员”“政策宣讲员”等,鼓励光伏扶贫对象通过力所能及的劳动获取光伏扶贫收益,坚决反对发钱发物和“坐享其成”,杜绝政策“养懒汉”。截至目前,已完成光伏扶贫对象参与式扶贫设岗定责对接到人。
  在具体管理方式上,建立考勤签到制度、组织实施义务劳动、严格考核考评、精准兑现资金。通过奖惩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光伏扶贫对象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为全县参与式扶贫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在实施乡村振兴中参与。围绕探索实施以产业、绿色、卫生、洁净、亮化工程和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为主的“5+1”工程建设,整合5000万元项目资金促推乡村振兴,带动部门争取专项资金和社会资本投入,先行启动宝丰镇新茶等50个试点村建设。全县按照“绿、净、齐、富、厚、和”要诀,已完成88个美丽乡村建设。目前,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培植国家4A景区1个、3A景区6个,带动50多个贫困村发展乡村游,9个村纳入全国首批旅游扶贫重点村,一大批贫困户吃上了“旅游饭”。
  在强化志智双扶中参与。充分利用“十星创建”这一独特优势,全县培植出55个精神脱贫示范村,304个精神脱贫示范户。培植了“星源罗家坡”等一大批示范村精神文明创建品牌和一大批十星文化大院。群众脱贫内生动力充分激发后,以技能培训、转移就业或转岗就业为抓手,强力推进智力扶贫,把劳动力从传统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让农民掌握一技之长,拥有“我能脱贫”的本领,成为自信自立的一代新人。
  四个转变
  通过推进六大参与式扶贫,实现了由大包大揽的被动式脱贫向自励自强的主动式脱贫的转变,贫困群众自主脱贫、稳定脱贫的基础不断夯实,不断激发贫困地区群众的脱贫动力,真正实现了“四个转变”:
  变闲业者为大忙人。通过把工厂办在村庄里、把车间建在家门口,累计建成扶贫作坊(车间)600多个,为难以外出就业又有就业意愿的群众提供自主择业、多渠道就业的机会,带动6000余贫困人口就近务工就业,实现了“门口能就业、在家可挣钱、老人有赡养、小孩能照料、劳力有事干、收入稳增加”的目标。
  变懒惰者为勤劳人。通过开展“十星创建·精神脱贫”行动,评选出“十星级”农户5.778万户,培植精神脱贫示范户304户,有效地宣传了先进、鼓励鞭策了后进,全县贫困户主动脱贫、争相致富的动力更加充足,“等、靠、要”不良风气得到有效遏制。
  变愚昧者为智慧人。贫困地区之愚在于技术的落伍、思想的落后,通过参与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使贫困群众掌握了一技之长,夯实了管长远、稳增收的基础;通过参与农村文明新风建设,净化了社会风气,大吃大喝的少了、抹牌赌博的少了、人情往来的少了,真正实现了“节流”。物质与精神的共同提高,让贫困群众既富了“口袋”,更富了“脑袋”。
  变贫穷者为富裕人。通过开展参与式扶贫,除幼儿、在校学生、重度残疾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人外,所有贫困群众实现了全参与、全覆盖。全县4.8万户14.6万余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19年底将全部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初的36%降至0.05%以内,一大批曾经挣扎在贫困线之下的群众实现了脱贫奔小康。(□ 明昌根 陆龙和 )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2009-2017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竹山县新闻办公室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鄂ICP备050178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