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后,百草萌新,万山披绿,家乡的女娲山下,一垄一垄修剪整齐的茶树,经过春雨的滋润,冒出了嫩绿的芽头,像雀鸟的舌,翠生生的,甚是惹人喜爱。置身茶垄中,满目的春茶绵延不绝,自在接受阳光的洗礼,贪婪吮吸春天的甘露。
黄庭坚诗云:“未知东郭清明酒,何以西窗谷雨茶。”家乡有名的云雾茶不用等到谷雨便上市了,魏时敏的“待到春风二三月,石炉敲火试新茶”倒是更应景。三月的暖阳一照、春风一吹、春雨一淋,沉寂了一冬的茶芽很快苏醒过来,焕发活力。草木的芬芳、天地的灵气、日月的精华,便封存在了这一片片圆润饱满的茶芽里。
二月,芳华未显,芽苞初露。这时,勤劳的采茶人便忙开了,一垄一垄的茶沟里都是她们的身影,头戴草帽,身背竹篓,双手不停地采着,或是单个芽头,或是一芽一叶。一双双手仿佛长着眼睛,左手轻快地掠过一枚芽头时,余光早就瞥到右手要采的那片叶子上了,干净又利落,一刻也不闲着。采茶看似简单,却有讲究,需用食指和拇指间的巧劲儿,拨开、抬升、拔起,只需轻捻,不宜紧捏,更不可用指甲掐,用指甲掐的,茶梗色黑,炒出来品质便不佳了。
《长物志》里说:“采茶不必太青,青则茶已老,而味欠嫩。”故而茶贵春早,采茶要抢时节。清明到谷雨,是家乡云雾茶采摘的黄金期,前后月余的茶或谓“明前茶”,或谓“谷雨茶”,一天一个味儿,不及时采摘,就会快速变老,品质大打折扣。采茶是个辛苦活儿,一天下来往往腰酸腿疼、头昏眼花,但采茶人早就习以为常,因为茶是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日常开支皆指望它,这点辛苦算不得什么。
“三分原料七分炒”,这是家乡手工炒茶人口耳相传的智慧。灶膛旺火,铁锅热烫起来,倒入鲜叶,双手不停地快速翻动,鲜叶在锅内噼啪作响,待到叶质绵软,清香初露,就起锅揉制。彼时,五指合缝,揉、压、搓、抖、挤、抓,这些变戏法儿似的手法,颇有看头。此外,焙茶更需小心谨慎,文火慢工,至细秀卷曲,白毫尽显,清香扑鼻,才算大功告成。现在,机器制茶在各村各户普及开来,虽然省时高效,大大解放了人力,但手工制茶的智慧依然被家乡人坚定地传承着。
家乡的云雾茶,很早就有“泉水冲泡,汤清郁香,味甘形美”的盛名,常在茶博会上斩获大奖。信手拈一撮放进杯中,倒入沸水,茶在水里升腾、翻滚、浮沉,慢慢舒展开来,茶汤慢慢由浅变深,由淡变浓,茶香氤氲。呷一口,香气沁人心脾,顿觉神清气爽,再有几口下肚,整个人便鲜活起来了。
最美不过家乡水,最醇当属家乡茶。茶是家乡的特色农副产品,富含茶文化深厚底蕴的家乡人,在县委县政府的指引下,围绕“调结构、建支柱、兴特色”的经济发展思路,以绿色生态产业为支撑,培植茶叶特色产业,家家户户建起了连片茶园,吃上了“茶叶饭”,拓宽了致富路。借着云雾茶远播海内外的盛名,家乡还办起了茶文化节,乡亲们的经济收入大幅提高。
如今,女娲山下,茶香悠悠,随风千里,这方沃土滋养出的片片葳蕤,正卯着劲儿生长,引领着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
(作者现任教于得胜镇庙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