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数字报|今日竹山-电子版

2020年05月20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0000
本期导航 往期回顾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检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凝心聚力实干巧干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20年05月20日  查看次数:次  

  秦古镇位于竹山西部,是全县茶叶产业主产区、绿松石矿产资源核心区,全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530户7550人。镇党委政府始终把精准脱贫作为最大政治任务,把主要心思、工作重点、核心力量用在攻克深度贫困堡垒上,2014-2019年累计减贫2529户7546人,综合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02%,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

  夯实主体责任,层层传导增动力

  高度重视,紧盯目标不动摇。镇党委、政府紧盯“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目标,成立了与精准扶贫工作相关的“九大指挥部”,确保每项工作事事有人抓、样样有人干、责任有人担。
  全域包保,上下联动聚合力。按照军事作战办法,成立镇村脱贫攻坚指挥部,全镇1家省直帮扶单位、5家县直帮扶单位、镇政府机关、16个村支“两委”、15家镇直单位、3家绿松石矿产企业共467名干部职工及全镇184名乡贤能人扎实开展驻村结对帮扶,凝聚了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聚焦目标任务,步步为营抓落实

  特色产业实现全域覆盖。秦古镇坚持长、中、短相结合,大力培育以茶叶、绿松石、光伏、食用菌、林特、中药材、畜禽养殖为主的扶贫产业体系。全镇茶园规模达到2.95万亩,覆盖16个村贫困户1382户;2019年全镇新建食用菌129万袋,覆盖16个村贫困户135户,覆盖贫困户比率5.3%;新建光伏电站2座5兆瓦,覆盖16个村贫困户836户,覆盖贫困户比率33.04%;镇内绿松石亿元规模企业3家,覆盖5个矿区村472户贫困户通过拾渣务工增收,覆盖贫困户比率18.7%;16个村1388户贫困户通过养猪、养牛、养羊、养鸡实现增收,覆盖贫困户比率54.9%;新建五味子药材基地240亩,覆盖1个村39户贫困户,覆盖贫困户比率1.5%。大力发展扶贫车间和市场主体,全镇建成扶贫工厂3个,扶贫车间7个,扶贫作坊32个,专业合作社71家,21家市场主体带动413户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
  易地扶贫搬迁全面完成。全镇共完成易地扶贫搬迁户643户1671人,其中集中安置533户1275人,分散安置110户396人。2016年—2018年,共建成集中安置点24个,统筹规划完善了安置点配套建设,解决了群众所需所盼。
  农村人居环境根本改善。五年来,建成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24个;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545户。全镇建成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厂各1座,群众文化广场4个,河道游园、山体公园2处,建成公共厕所29个,新建、改建农户卫生厕所1300个,铺设污水管网11公里,安装路灯350盏。
  社会保障政策落实。坚持应保尽保,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范围。落实动态管理要求,每月按时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对年满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及时足额发放养老金。
  基本公共服务有效提升。五年来,累计新修通村公路132公里,全镇通村水泥路总里程达260公里,水泥路通组达院覆盖率达80%以上,完成67公里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全覆盖,农村安全饮水得到解决。16个村全面实现通讯网络覆盖。适龄儿童入学率100%,义务教育普及率100%。
  群众内生动力全面激活。深化创新“十星创建·精神脱贫”行动,扎实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创评活动、“十晒十比十评”选树典型活动。每年组织适龄贫困户参加技能培训班,培训内容涵盖茶叶、核桃种植及管护、电子商务技能培训等。

  创新工作机制,强化考核激活力

  创新党建引领促脱贫攻坚机制。实行网格化管理,全镇16个村居划分为66个网格,248名镇村干部下沉到网格,确保党委下达的每一项工作指令都能落实到具体的网格、院落、人头。制定出台干部工作成效与绩效工资挂钩的考核机制,强化考核兑现,每月一考核、每月一通报、每月一兑现。
  创新精准扶贫工作成效考核管理机制。镇党委研究制定了《秦古镇精准扶贫工作预警管理机制意见》,对涉及精准扶贫的档案业务、产业建设等工作建立奖惩机制,奖优罚劣,促进全体包保干部认真开展扶贫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
  落实落细贫困户产业覆盖机制。茶叶产业是全镇精准脱贫和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五年来,该镇通过统一规划、工程建园、政策奖扶、落实责任的方式,茶叶产业辐射全镇各村,有效带动茶农就业增收。
  坚持“户户走到”“三同”工作机制。镇内491名干部职工及163名乡贤能人扎实开展驻村结对帮扶。全体包保责任人深入开展“足印农家·户户走到”活动,用真心真情温暖贫困群众,用实际行动树立真扶贫、扶真贫形象,有效提升群众满意度。
 

精准扶贫·你我同行 光荣榜

  全照杰,白果村村民。2017年,享受政策搬至新房。原在外务工的他,2017年回家发展养殖业。经过夫妻俩共同努力,养鸡规模从2000多只发展到现在的10000多只,成为远近闻名的“养鸡能手”。


  李海东,富康路居委会居民。2015年前常年在外务工,2015年返乡开起了农家乐,并积极吸纳贫困群众就业。2018年他又发展起养殖业,其中养鸡近1000余只、麝香鼠种鼠50对。


  左名全,大溪村村民。在扶贫政策的帮助下,2019年种植食用菌5000棒实现增收。同时他积极参与茶园管护工作,凭借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

  徐大富,大堰村村民。他在党委政府和各项惠农政策的帮扶下,2018年新建茶园1亩,2019年种植食用菌10000棒,同时组建绿松石矿山拾渣班1个,三项产业齐头并进,实现了稳步脱贫。

  张子胜,双河村村民。2019年,他发展食用菌产业10000棒,因科学管护,香菇品相好、收益高。同时,他还利用苞谷、拐枣等农产品酿酒,自酿酒口感醇厚,销路一路看好。

  陶俊江,大河村村民。2019年,他喂养2头生猪、10余只鸡,耕种4亩多农作物,还种植了不少蔬菜,通过销售农产品实现了增收。同时,他还参与绿松石矿山管护工作,勤劳让他走上致富路。

  邓堰,秦家坪村村民。在党委政府和帮扶干部的帮助下,他积极参加食用菌技能培训,2019年种植食用菌1.5万棒,并在当年获得收益。今年,他将与儿子一起继续扩大生产规模。

  刘修银,竖旗村村民。2014年开始种植茶园,现管护茶园8.58亩,施种、追肥、除草,他都亲力亲为,目前他正在改进茶叶加工工艺,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增加附加值。

  饶正银,荆竹村村民。2019年带头发展食用菌产业,并积极学习食用菌种植技术,成为该村食用菌种植技术协管员。目前,他已通过种植食用菌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真正实现了脱贫致富。

  袁慎朝,小河村村民。他积极参与食用菌产业技能培训,购置了烘干机,开始大规模的将“湿菇”变为“干菇”,极大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同时,他还参与茶园管护工作,用勤劳双手开创幸福生活。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2009-2017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竹山县新闻办公室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鄂ICP备050178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