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河乡辖8个行政村40个村民小组,共有3022户1219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779户5618人。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深河乡举全乡之力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在对象识别中下真功,在精准帮扶上出实招,在致富增收上求实效,现存贫困户3户11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076%。
强化工作责任落实
逐步形成攻坚合力
坚持和加强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强化扶贫工作集中统一领导,加强以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对脱贫攻坚的组织领导,常态化研究部署脱贫攻坚工作。压实脱贫攻坚责任,各村与乡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层层传导压力,层层落实责任。
加强脱贫攻坚统筹指挥,构建县、乡、村三级脱贫攻坚指挥体系,县领导任乡级指挥部指挥长,乡党政主要领导任副指挥长,各村级分指挥部由驻点乡领导任指挥长,村党支部书记、驻村第一书记为副指挥长,每月组织召开脱贫攻坚指挥部全体会议,每月实时调度,确保工作周清月结。
精准识别贫困人口
科学制定帮扶措施
深河乡在省、市、县扶贫部门指导下,坚持扣好第一颗扣子,立足做实做细建档立卡贫困户工作,在动态管理上下“绣花”功夫,不断提升扶贫信息系统数据质量,确保了基础数据牢靠、人口底数清楚、帮扶措施扎实、扶贫成效真实。
在精准锁定扶贫对象后,深河乡根据贫困户实际情况,因户施策、因人施法,大力实施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教育扶贫、生态扶贫、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兜底保障等脱贫攻坚行动,确保贫困群众长期稳定脱贫。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打破交通瓶颈制约
深河乡坚持把交通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把完善农村路网建设作为脱贫攻坚“重头戏”,加大交通项目建设投资力度,逐步形成以三深路、深秦路、深霍路、深文路、井双环库路、双九路等路网为支撑的“四面八方十条路”骨架,改善了群众出行条件,为该乡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围绕强基础、补短板、兴产业、促脱贫,加快公路、人畜饮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全面完成所有安置点的水、电、路、灯、公厕、栏圈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人畜安全饮水全覆盖、生产生活用电全覆盖、村主干道路畅通、入户入院道路基本覆盖的目标。
大力发展扶贫产业
稳固夯实增收基础
全乡按照“一主多辅”目标,大力发展茶叶、食用菌、山野菜、规模养殖等扶贫产业,走一条“唱山歌、走水路、念茶经、兴旅游、抓养殖、发菌财”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大力发展茶叶产业。按照“改造老茶园、建设新茶园、融合旅游业”的思路发展茶叶产业,积极发展集旅游观光、茶叶采摘为主题的“荡舟圣水湖、采茶在深山”的生态观光旅游业,促进茶叶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截至目前,全乡茶叶总面积超过12000亩,实现全乡人均一亩茶园的目标。
综合发展食用菌产业。通过龙头公司带动、合作社推动、党员干部发动的方式,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充分发挥绿谷食用菌公司、大百川和高家湾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示范带动,全乡已建成2个食用菌种植示范基地。
探索发展山野菜产业。开发万亩林地资源,通过政策支持,结合市场需求,做好竹笋、槐花和蕨菜等山野菜加工。成立山野菜加工合作社,对竹笋进行半成品加工,年产值可达60万元,年创集体收入15万元,村民人均增收3000余元。
科学发展养殖业。利用山场丰富、水源充足的优势,通过标准户促示范户、示范户带一般户的模式,发展郧巴黄牛、马头山羊、黑皮猪和郧阳大鸡养殖。现如今,该乡贫困户养殖郧阳大鸡超过29000只、马头山羊超过1200只、郧巴黄牛超过850头,生猪超过500头,全乡养殖业共带动贫困户620户,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
不断提升农民素质
全面实现精神脱贫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扎实做好脱贫攻坚宣传工作,加强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营造良好的脱贫攻坚氛围,为脱贫攻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大力营造脱贫氛围,通过树典型、指路子等方式,增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志气和信心,鼓励他们摘掉贫困帽,走上致富路;大力宣传报道脱贫攻坚中涌现出的典型集体和个人,提升广大群众对扶贫工作的认可度。
加强感恩教育宣传,开展“念党情、感党恩”行动,在全乡开展感恩教育20余次,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加强法制教育宣传,组织司法、公安等部门,依法打击缠访闹访、骗取扶贫补贴、子女不赡养老人等行为,深化道德培育,树立文明乡风。
精准扶贫·你我同行 光荣榜
刘春保,井泉村村民。他坚信走出贫困还是得靠自身努力,抓住精准扶贫种养奖扶政策,养起了牛和猪,两年获得奖扶资金20000余元。同时,还发展茶叶3亩,农闲时外出务工增收,实实在在通过自身努力使家庭走出困境,于2019年顺利实现脱贫。
吴兴明,井泉村村民。夫妻二人利用门前广阔的山场,因地制宜发展养殖产业,在发展养殖山羊的过程中,积极学习养殖技术,养殖规模逐年扩大。目前,他家每年可出栏山羊50只、生猪2头,闲时外出务工增收,全年可实现收入8万元,顺利摘掉了贫困帽子。
刘电海,两道村村民。他不等不靠不要,农闲时利用购买的四轮农用车在乡下收购废旧品进城变卖,返乡时带水果蔬菜在村里销售。还在管护好自己5亩茶园的同时,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管护老黄坡茶园150亩,一边稳定自己的收入,一边带动周边农户增收。
孙宜全,麻线村村民。他利用精准扶贫政策,获得金融扶贫贷款10万元,发挥自身优势发展养猪、牛产业,每年可出栏牛4头、猪10多头,实现收入4万余元。他又购置新型酿酒设备,每年酿造2800斤苞谷酒,日子越过越“牛”,成为其他贫困户学习的榜样。
李胜海,茅坝村村民。他借助精准扶贫的“东风”,在房县神农本草学习中药材种植后,回到村中流转无人耕种的100余亩荒地,成立兵海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带动周边20余户村民发展苍术、射干等中药材,靠勤劳双手年增收5万余元。
刘运兵,秦家村村民。2017年,他抢抓政策机遇学习食用菌种植及加工技术,当年发展食用菌3万棒,年收入达10万元。尝到了发展食用菌的甜头后,他又扩大经营规模,每年发展食用菌棒5万棒。同时,他又带领4户贫困户发展木耳菌棒2万棒增收致富。
郑甲友,秦家村村民。他本身比较勤快,相信只有勤劳才能把日子过好,发动妻子在家养殖农家土鸡售卖,又常年在外务工增收。每年竹笋上市的时候,他又回到村里采摘竹笋增加收入,每年可获得竹笋收入1万余元,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周超,青龙村村民。他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种植120亩牧草,养殖黄牛10余头。他还积极向有经验食用菌种植户学习技术,在双湾食用菌基地发展食用菌2万棒,年增收2万多元,用勤劳双手实现了脱贫致富。
王兵,深河村村民。他利用扶贫政策贷款5万元,建立标准化栏圈,养殖黄牛10头、鸡100多只,新建3亩鱼塘养殖草鱼、鲢鱼、黄辣丁等鱼苗2万多尾,还管护新茶园10多亩,每年可获得收入10万余元,真正通过勤劳努力改变全家人的生活。
钱召华,深河村村民。他克服肢体残疾的困难,通过创业小额贴息贷款发展草决明、党参、虎杖、白付子等中药材125亩,采取资金入股、土地入股、参与务工的方式,成立小白沟药材专业合作社,带动30余户农户就近就业,实现收入15万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