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党建引领
筑牢战斗堡垒
建强党支部。坚持能人治村机制,村“两委”换届时,选配2名创业能人担任村书记,调整7名村主职干部,全镇14个村党支部组织力、凝聚力、公信力得到全面提升。争取整合项目,推动村党群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全镇14个村党群服务中心软硬件全部达标。按照“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全镇贫困户茶叶覆盖率达70.43%,适宜易迁点全部发展食用菌,主导产业覆盖率达100%。锤炼硬队伍。全体党员干部全员参与包保帮扶、产业发展等工作,在脱贫攻坚一线经风雨、壮筋骨、长才干。强化对党员的教育管理,让每名党员都成为一面旗帜,9名村支书、20余名村副职领办产业,30多名无职党员成为扶贫产业带头人。壮大村经济。把发展村集体经济作为硬任务,村党支部各显其能、创新发展。2018年以来,通过盘活资产、能人牵头,8个村集体新建茶叶加工车间,通过争取党费补助、集体资金入股、集体资产出租等方式,创办扶贫产业实体,增加村集体收入,全镇14个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均在5万元以上,为推动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保障。
紧盯脱贫任务
集中力量攻坚
集中力量攻坚
在综合施策上着力,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全面落实健康扶贫“985”、四位一体政策,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应保尽保,贫困户参保率达到100%;无失学辍学学生,全镇10所教育机构基本办学条件达标率100%,教育一体化发展稳步推进,贫困户教育资助实现全覆盖;累计对800余户“四类对象”实施危房改造,新建59个集中安置点和若干分散安置点,完成1513户易迁户搬迁任务,全镇安全住房问题已经全部解决。坚持所有干部和所有资源要素一律向脱贫攻坚倾斜的鲜明导向,在县统筹资金批复实施项目外,积极筹措整合各类资金700多万元,用于解决通院路、产业路、过河桥等群众急需解决而无建设资金来源的项目,各村基础设施条件改善明显。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全镇累计脱贫3329户8785人,除13户25人因病、因残等特殊群体2019年未脱贫外,其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出列,贫困发生率降至0.099%,减贫成效明显。在督导考核上发力。定期量化考评,以村为单位,建立脱贫攻坚工作“周量化”工作制度,在全镇形成你追我赶的工作氛围,有效助推工作落实。全镇脱贫攻坚指挥部每月定期召开指挥部会议,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一月一总结、一月一突破”。定期督查工作制度。把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和中心工作纳入年度重点督查事项,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和跟踪问效,及时提醒、及时纠正、及时纠偏,有效助推工作落实。
突出特色产业
激活增收引擎
为实现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真正夯实扶贫基础,因地制宜提出“一主两特一辅”(一主:茶叶产业为主;两特:特色养殖、林特种植;一辅:打工经济为辅)的扶贫产业发展思路,按照产业“长短结合”的要求,确定了长抓茶叶产业、短抓食用菌和特色养殖、辅以打工经济补充的产业发展思路,做大做强扶贫产业,取得显著成效。合理布局,不断做大产业规模。经过多年发展,全镇现有茶园总面积3.8万亩,基本实现茶园全覆盖,其中2354户贫困户拥有茶园9079.12亩。在长抓茶叶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香菇产业。近三年全镇平均每年香菇种植150万袋以上。龙头引领,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培植了星梦、竺山红、富韬等3个扶贫工厂,新建7个扶贫车间。依托星梦公司、竺山红公司等龙头企业,积极构建“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有效解决以往芽茶紧俏、普通鲜叶无人收购的难题。依托富韬公司,采取集中制作菌棒、分散农户种植的方式,不断壮大食用菌产业规模,实现种、产、销一体化发展。抱团发展,不断做强产业品牌。积极引导抱团发展,有序整合辖区原有的30多个商标品牌,按照“六统一”标准,打造“圣水村”绿茶区域公用品牌,推动得胜茶叶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绿色化方向发展。疫情防控期间,在县内率先举办茶叶开园网络直播节,吸引200多万网友点击观看,极大地提升了“圣水村茶”品牌知名度,形成雁阵效应。
牢记初心使命
决胜脱贫攻坚
决胜脱贫攻坚
按照四个不摘的要求,坚决做到队伍不撤、力度不减、标准不降、干劲不松,以决战决胜之势发起最后脱贫攻坚总攻,一鼓作气、乘势而上,全面完成13户25人未脱贫对象的精准脱贫工作。将防止返贫摆在突出位置,对3342户已脱贫对象做好跟踪帮扶,最大限度发挥脱贫攻坚政策的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落实稳定脱贫长效管理机制,用活产业、民政、就业、“防贫保”等政策,因地制宜编制好“十四五”规划,确保脱贫攻坚与后续乡村振兴有序衔接,做到“扶上马,送一程”,奋力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确保脱贫攻坚成果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
精准扶贫·你我同行 光荣榜
全照立,金明村村民。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他不等不靠,家中5人“全员上阵”,一年时间还清建房所欠债务,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摘掉了“穷帽子”。
袁怀龙,大桥村村民。在危房改造、教育扶持等政策帮扶下,再通过外出务工和妻子在本镇务工及套种一亩茶园增收,到2018年家庭年收入达到6万元,成功脱贫。
龚太书,花竹村村民。2013年被评为贫困户后,他没有“等靠要”,而是通过种植茶叶、养殖生猪和打临工,实现一年创收5万多元,于2014年顺利脱贫。
艾年春,八道关村村民。2014年发展茶园3亩,增收16000元。2015年酿苞谷酒400斤,喂生猪2头,增收10000元。2017年新建6亩茶园,发展1亩黄柏树苗,增收3万元。
代西武,圣水村村民。在各项扶贫政策引导下,他进行了危房改造,发展茶园2亩,养猪15头,养鸡600只,到2017年底家庭纯收入达3.1万元,成功脱贫摘帽。
向吉良, 复兴村村民。为早日摆脱贫困,他通过自身努力,养殖了4头生猪、100余只鸡、34笼蜜蜂,还新建了4.5亩茶园,每月增收1500元,2018年顺利脱贫。
陈耀喜,文峪河村村民。他身残志坚,不等不靠,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养殖郧巴黄牛11头、生猪4头、土鸡100只,种植茶叶13亩,成为村里的种养殖大户。
徐正东,施家河村村民。他先后套种5亩茶叶,养猪8头、牛羊7头。同时,鼓励儿子学习技术外出务工。到2017年底,实现了家庭年均收入5万元,成功脱贫摘帽。
陈美林,茶场村 村民。2015—2017年先后种植8余亩茶叶,发展食用菌3000余棒,养殖猪羊十几头。同时,利用闲暇时间收购废品增加收入,于2018年顺利脱贫。
陈耀德,庙垭村村民。易迁后,为增加收入,他既当护林员又做环境卫生管护员,还养了4头猪,管护6亩茶叶,年收入近20000元。通过近4年的努力,成功摘掉“穷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