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五单”管理
实现精准帮扶
“责任清单”聚合力。镇党委、政府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负总责,党政主要领导承担第一责任,明确2名班子成员分管扶贫工作,其他班子成员领办具体扶贫产业和项目,将脱贫攻坚工作分解到岗、落实到人,全面形成工作合力。压实全镇11个帮扶单位责任,做好结对帮扶单位之间的组织协调工作。压实各村责任,明确工作任务,细化工作措施,列出问题清单,推动脱贫攻坚精准落到实处。
“任务清单”指方向。实行月任务清单制,根据轻重缓急,将任务分解到每周。每项工作明确责任领导、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同时,根据上级安排部署和本镇实际情况,随时调整、充实任务清单,真正发挥任务清单“牛鼻子”作用。
“督导清单”抓落实。建立常态化督导机制,由镇扶贫办、纪委办等组成督导工作专班,列出督导清单,通过召开座谈会、查阅资料、入户走访、电话抽查等方式,对全镇21个村、14个镇直单位巡回督导,倒逼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狠抓落实。
“整改清单”明思路。围绕压实责任、补齐短板、工作落实,列出任务表、画出整改图,将各村督导过程中发现的共性、个性问题进行汇总,形成整改清单,实行项目管理、销号结账。
“问题清单”补短板。对照整改清单整理出各村、各单位问题清单,明确整改责任人和整改时限,实行分类交办、销号管理。镇扶贫办对整改结果严格把关,对整改不到位、不彻底的坚决不予销号;对整改工作敷衍应付、屡教不改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严肃追责问责。
坚持“四个注重”
提升扶贫质效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坚强领导下,麻家渡镇立下“军令状”,画出“作战图”,形成广泛动员、合力攻坚的生动局面。
注重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夯实发展根基。针对基础设施、教育、卫生等方面的短板,全镇积极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安全饮水等工程,努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全镇共改造农村危房1590户,所有行政村都通了水、电、路、宽带,各村都有了村卫生室和文化活动中心。120户农村低保人口被纳入建档立卡范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5%以上。建设水厂8座,延伸供水管网8万米,全镇安全饮水实现全覆盖。
注重因村施策、因户发力,确保“药到病除”。由镇党委牵头,组织帮扶力量,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逐户会诊、分类管理。对当年脱贫成功率大的示范户,鼓励其自主创业、自力更生,全面兑现帮扶措施和脱贫政策;对加一把力、鼓一把劲就能脱贫的“中间户”,抽调精兵强将,进行点对点、人对人、面对面精准帮扶;对当年脱贫问题较大的困难户,结合安全住房、安全饮水、人均收入等方面存在的硬伤,一户落实一个工作组,一项工作落实一个责任人,每天一盘点,每周一会诊,集中力量攻坚,确保如期脱贫。
注重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汇聚攻坚合力。5年来,全镇各帮扶单位共争取帮扶资金2200万元,分别投入到帮扶村基础设施、产业建设等项目中。为帮助贫困户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该镇鼓励各包保单位、包保干部利用微信群、QQ群等平台发布农产品销售消息,帮助贫困户卖菜、卖酒、卖茶叶,及时解决农产品滞销难题。该镇抢抓“互联网+”机遇,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促进扶贫产品线上线下销售,借助网络直销全国。截至目前,全镇网店总数达3000余家,实现农产品网络销售200余万元,新增就业2000人。
注重发展壮大扶贫产业,实现稳定脱贫。围绕构建“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做大做强“六个一”(一亩茶、一棚菌、一头猪、一圈鸡、一罐蜜、一瓶酒)绿色产业,实现贫困人口产业全覆盖,让扶贫由“输血”变为“造血”。5年来,全镇茶叶产业面积突破2万亩,食用菌规模达100万棒,发展连翘、金银花、丹参等中药材基地2200亩,猪牛羊鸡等特色养殖覆盖率100%。
坚持“三个结合”
助推精神脱贫
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各级帮扶干部进村入户,帮助贫困群众定思路、定计划、定产业、定目标。同步利用“十晒十比十评”、感恩奋进教育大会、村民自治村规民约等活动,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引导贫困群众发扬自力更生精神,用勤劳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帮扶与传技相结合,变“不会脱贫”为“帮引脱贫”。针对年龄大、身体较差、行动不便、通过市场难以实现就业的贫困劳动者,开展农村保洁、保绿、护林、护路等辅助性就业岗位培训;对有劳动能力的,开展茶叶、食用菌、养蜂、电商等培训,力争通过培训让每一个贫困户有事可做、有业可守、有钱可挣。累计培训1000余场次,惠及2万群众,极大地提升了贫困群众文化素质和脱贫致富能力。
奖补激励与典型示范相结合,变“不会脱贫”为“主动脱贫”。用好用活小额信贷、养殖、种植等奖补政策,解决农业经营主体产业发展资金“瓶颈”,对龙头企业贷款贴息、基础设施建设、示范合作社创建等进行奖补,以改善农业生产设施,增加带贫减贫能力。在各贫困村选树至少1名脱贫致富典型、产业致富带头人,通过媒体宣传、表彰奖励、讲身边脱贫故事等方式,传递脱贫致富正能量,激励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早日脱贫致富。
精准扶贫·你我同行 光荣榜
喻中,杨家河村村民。他一边从电视、网络等媒介上努力学习农业科学技术,一边尝试种植茶叶、核桃等经济作物。他栽种的无性系茶叶、连翘、核桃等喜获丰收,成为科学技术脱贫致富带头人。
喻金涛,涧沟梁村村民。2015年,他依靠扶贫贴息贷款和养殖政策扶持,办起养猪场,创立合作社。为了提高收入,还自主研发了一条环保酿酒生产线,年均增收5万元以上。
龚敏,关东沟村村民。她种了1亩高粱、3亩茶叶,还承包了5000棒食用菌。勤劳肯干的她每年生产的高粱酒、腊肉、土鸡、食用菌等农产品都很抢手,每年仅农副产品就能卖4万多元。
罗虎,罗家坡村村民。在扶贫干部的建议下,他选择学习绿松石加工技术,并开办了一家绿松石加工作坊,如今作坊生意越来越好,还聘请了一名员工,不仅自己脱了贫,还带动乡亲就近就业。 周桂香,牌楼村村民。她起早贪黑,不仅在村内找了一份帮人做饭的工作,还发展了食用菌、茶叶、家禽养殖产业。经过几年的努力,2017年全家总收入达5万多元。
廖宜平,太山庙村村民。作为贫困户,他没有“等靠要”,而是主动求变,积极发展种养殖业,仅种养奖补就有5000元。2017年,他又扩大种植规模,继续在养殖业的道路上奋进。 陈迪久,蛟龙村村民。以往他常年在外务工,今年受疫情影响,他在家积极投入农业生产,搞好生产自救。购买了400多只优质土鸡苗饲养,出栏后将增收3万多元。 张诗安,鸡公梁村村民。2014年因病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面对困境,张诗安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开办日杂商店,开小车出租,建起食用油加工作坊,每天连轴转,硬是把苦日子过成了好光景。
方勇,黑虎村村民。2014年起,夫妻二人带领该村40多村民前往云南大理市某工地务工,和用工方建立了良好的用工合作关系,夫妻二人每年务工收入达15万元左右,走上了打工致富之路。
陈迪林,龙兴村村民。他常年在外务工,妻子一边照顾家庭,一边学习茶叶、山银花种植和管护技术,还发展有养殖产业。务工+产业,他家年收入达8万以上,于2016年率先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