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时轩 袁 明
![](/UploadFiles/image/20200904/20200904091329149.jpg)
1月23日,除夕前夜,竹山县委政府大院里,一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示要求的专题会议持续到深夜。窗外,春寒料峭,一场席卷全国的疫情四散蔓延……![](/UploadFiles/image/20200904/20200904091329149.jpg)
当夜,县疫情防控指挥部“一号令”紧急发布。号令如山,一场科学防控疫情的硬核之战,在竹山全面打响。
作为竹山战“疫”的主战场,县人民医院被确定为首家新冠肺炎救治定点医院,按照“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原则,西沟确诊病例救治病区火速成立。
“我是党员我先上”“我年轻我先上”“我是感染科医生我先上”……一时间,院领导案头请战书、军令状如雪片般飞至,到西沟去、到一线去、到红区去,成了全院医务人员至高荣誉。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面对未知的病毒,这是一场只能赢不能输的战争,必须精锐出征。战时机制,打破常规,短时间内一支由呼吸科、感染科、重症科、急诊科等科室骨干力量组成的战斗队集结成军。
“张杰,我把20名战友交给你,你要确保一个都不能少。”“请组织放心,召必来,战必胜。”1月24日,除夕,21名勇士白衣如雪,逆行西沟。
生命重于泰山。17年前应对“非典”建立的西沟病区,承载着英雄般的过去,如今再次书写英雄史诗。当年的白衣战士,如今仍然是护卫生命的逆行者。17年,初心不变,使命不变。
“只能床等人,不能让人等床。”在规范尘封已久的西沟病区,队长张杰下达了进入病区后的第一道命令。面对来势凶猛的疫情形势,大家都明白时间不等人。21名医护人员无需动员,变身搬运工、保洁员、泥瓦匠,搬物资、调设备、搭帐篷、布置病房、打门破窗,重新规范“三区两通道”。
棋争先手,兵贵神速。在与时间的赛跑中,西沟医疗团队首战即捷。1月26日,大年初二,我县首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顺利入院,随后接收第二例、第三例……在此后近30个日日夜夜里,35名感染患者在西沟医疗团队精准施治、悉心护理下康复出院,我县率先在全市实现“三清零”。
所有的安好,都渗透着艰辛。面对汹涌的疫情、艰苦的条件、恶劣的天气等不利因素,21名医护人员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他们把取暖设备都搬进了病房,自己却拥挤在四面透风的帐篷里;他们变着花样改善病人伙食,自己却常常为省下防护服半天滴水未进......
“80后”张龙丽,一名阻击过甲流、禽流感、埃博拉病毒的“抗疫”老兵。在西沟,她身兼感控、护理双重责任。对待医护防护工作,她严之又严,在防护服穿脱之时她永远是嗓门最大的那一个;面对病人,她细之又细,被病友称为“开心果”、“暖宝宝”。
耳鼻喉科主任王明敏,“非典”战场走下来的尖兵。17年后他再赴西沟,负责咽拭子采集。在里三层外三层的防护盔甲中,他总是大汗淋漓,但每次采样都力求轻柔且迅速,既减少病人痛苦又确保样本准确。300多次的采样,他是医疗队里公认的接触病人最多、距离病毒最近、感染风险最高的勇士。
逆行“红区”的21名勇士成为47万竹山人的“守护神”,他们庄严承诺: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疫”去春归。3月7日,西沟21名勇士平安归来。疫情之下没有彩旗招展,没有鲜花掌声,没有奖牌奖杯,但治愈患者的一首小诗却道出了我们所有人的心声:当我能睁开眼睛时,看到的是,一双双眼;热切的、别样的温暖,好明亮好明亮。哦!那是天使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