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座“天然生物博物馆”,260万年前的第三纪植物在这里得以生存和发展,105种珍稀濒危动植物在这里栖息和繁衍。
这里孕育了八百里堵河,62亿立方甘泉经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送往北京。
湖北堵河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处于中国地势第二阶梯东缘的华中腹地鄂西北边陲竹山县境内,是我国北亚热带向温暖带的过渡区域,南接神农架、重庆巫溪,东邻房县,西交竹溪,保护区总面积47173公顷,森林覆盖率91.38%,同属国家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三个重要生态功能区。
北有秦岭屏障,南有巴山相隔。独特的自然环境、优越的气候条件、丰富的淡水资源,孕育出了比较完整的原始森林群落,哺育了独特而稳定的生物种群。根据《中国植被》的分类原则,堵河源自然植被分为针叶林、阔叶林、灌草丛3个植被型组,暖性针叶林、常绿阔叶林等9个植被型,华山松林、亮叶水青冈林等58个群系。最具特色的是竹叶楠林、水丝梨林等8个常绿阔叶林,最珍贵的是大面积的珙桐林、金钱槭林等10个珍稀植物群落,最奇特的是由发源于喜玛拉雅山,随造山运动迁移而来的十分古老的刺叶栎林。
保护区内有维管束植物217科1000属2838种,其中包括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46种。既有“植物大熊猫”红豆杉、“中华鸽子树”珙桐、“郁金香树”鹅掌楸、“变色彩叶树”连香树等众多第三纪孑遗植物;又有“护肝之王”五味子、“水果之王”中华猕猴桃、“中国桃花心木”红椿;又有“极小种群”小勾儿茶和庙台槭,地方特有植物竹山淫羊藿等。还有水青树,对研究中国古代植物区系的演化、被子植物起源和系统发育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水青石出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堵河源自然保护区丛林幽深、沟谷纵横、泉眼瀑涧、溶洞暗河,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极好的栖息场所。保护区内有脊椎动物30目98科352种,昆虫23目192科1456种。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林麝、金雕等6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猕猴、大灵猫等38种,有《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物种黑熊等40种,还有“水中精灵”尖头大吻鱼等鱼类新种。凡诸如此,无不闪烁着堵河源“绿色瑰宝”的熠熠光芒。
1987年12月,竹山县成立“香獐自然保护区”,对堵河源开始保护;2003年8月,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4年,竹山县人民政府成立了“湖北堵河源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内设5个科室,下设6个管理站所,定编30人;2013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30多年来,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吸引着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兰州大学、中国林科院、湖北大学、浙江农林科技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等单位的32位专家学者,先后16次开展科学考察活动和现场指导,为保护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湖北堵河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担当使命,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强化保护管理措施,颁布了《湖北堵河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自然资源保护“十不准”制度》等15项规章制度。采用法制、科普宣传、科研、网络信息平台、视频监控、勘界立标等措施,不断加大野生动植物保护力度,发表学术论文11篇,出版了《湖北堵河源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与研究》等学术专著,不断夯实保护管理基础,为保护堵河源这块胜地,谱写出不朽篇章,2013年以来连续获得多届“省级文明单位”光荣称号。
堵河,清纯俊美,是我们的母亲河。在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战略中,又赋予了她新的使命和担当。深信,堵河源必将得到世人的景仰和尊崇,也必将成为人类的财富和瑰宝。
亿万生物,皆有灵性。堵河源,必将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山居
春之森林
堵河源之夏
堵河深秋
堵河源之冬
保护植物
林副产业
草坪朝霞
水电站关停
湖北大学教授考察
基层管理站建设
宣教活动进校园
巡护